正文 第16章 序(1 / 2)

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釋迦牟尼佛原名叫悉達多太子,在太子降生後不久,一位當時負有盛名的預言家阿私陀仙人,來謁見淨飯王,說要為太子占相。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他看得隻是目瞪口呆,晶瑩的淚珠不覺一滴一滴的從他眼眶中掉下來,他老是不停的唏噓歎息。

最後阿私陀仙人歎息著說:“大王啊!照太子這種相貌看來,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來。將來長大成人,他若在家,一定為轉輪聖王;他若出家,可成就一切智慧,利益人天,據我的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轉大****。可惜我老了,恐怕將來看不到這些情形了?”我今天能親自見到太子的相好,真是我莫大的幸運。但想到我現在已是風中殘燭的年華,留在世間的生命不久,不能得受太子將來成為佛陀的教化,所以我就不覺歎息和流淚了。”說完歎息著告辭而去。

淨飯王聽了阿私陀仙人的話。使他又喜又憂,喜的是太子相貌殊好,可為轉輪聖王,統一天下;憂的是怕太子長大了當真要出家修道。

太子生後第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命終,淨飯王命夫人的妹妹“太子的姨母摩訶波閣波提”扶養太子。她待太子如自己的親子無異。

太子年齡漸長,淨飯王請了名師令太子習文學和武藝。先請文事最優的毗奢密多羅教太子聲明(文典),工巧明(技藝),因明(倫理學),內明(宗教學)及醫方明(醫藥學)等諸種學問,又請武術最精的羼提婆教太子兵戎法式及各種武器。太子天資聰穎,對文學武技,皆自然通達,加以擊技精擅,神力過人,可以說文武兼全,智勇悉備。

太子雖然勇武聰敏,但性情卻喜沉思瞑想。有一次同父王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得皮破血流;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太子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淨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如此,他說:“看見世間的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裏沉思。”

淨飯王勸慰了半天,才帶他一同回去,淨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深怕太子厭世出家,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並為他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涼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寶裝飾,窮極奢華。複在園裏廣造池台,栽蒔花果並以五百采女,歌舞隨侍。人間的娛樂,可以說應有盡有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太子感到歡樂,相反的他更為“人命苦短,憂思無量”的問題苦惱。

一天,太子稟明父王,要到城外出遊。淨飯王便敕令官屬前後導從,陪同太子出城-這時途中觀者如雲都想看看太子的風采。太子乘車到了東門,於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發白麵皺,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的在道旁掙紮。後來到了西門,遇到一族人抬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狀,真是感慨萬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逃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歎道:

“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貴,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驚,”

最後經過北門,看見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的走過來:太子肅然起敬的讚歎說:“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向往的生活啊!”

此後太子就常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到了他十九歲的時候,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裏,中夜起身,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中的愛妃和嬌兒——耶輸陀羅所生的羅候羅——看了最後一眼,斷然潛出宮門,喚醒他的仆人車匿,騎上駿馬健陟,策馬出城、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他發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度脫眾生於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