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要金錢,更要幸福(1 / 1)

我從不過分關心利潤高低,我的目標是尋求價值。

——(美)泰德·特納

有位哲人曾說:

“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幸福的想象總是超過現實情形。”

其實,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我們既不能專門以己之長,比人之短;也不應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隻要我們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盲目地和別人攀比,在生活中就會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的含義是,天下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天下最大的過錯是貪得無厭。過於執著於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其損失也一定很大。過於積存物質財富的人,享受方麵也遠不及別人。隻有知足,才不會感到屈辱;隻有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走向極端。這就是《老子》中所講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長”。

知足常樂並非是一種消極避世或與世無爭的思想,而是包含著慎重的意義。《老子》中認為知足常樂體現為以下三點:一是仁慈;二是勤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長。

如果一個現代商家能做到上述三點,就可以成為勇敢、富有和有地位的人。今天看來,“不敢為天下先”已經落後於時代了;今天應當提倡“敢為天下先”,即敢於創新。

老子自足哲學還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其含義為: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必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適用。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夢想,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其糟粕之處。如果把“功成身退”看作僅是一種策略,是指一個現代商家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和名利以後,見好就收,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扶佐劉邦獲得天下之後,便毅然光榮隱退。他向劉邦請求:

“我是你成為帝王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要舍棄世俗,漫遊仙界。”

劉邦應允了他的請求,張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個商家,生意做得很紅火,長年財源滾滾,雖然請了好幾名賬房先生,但總賬還是靠他自己算,錢的進出又多又大,他天天從早晨打算盤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頭昏眼花,夜晚上床後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銀子又興奮激動。這樣,白天忙得不能睡覺,夜晚又興奮得睡不著覺,老頭兒便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老頭兒隔壁靠做豆腐為生的小兩口,每天清早起來磨豆漿、做豆腐,說說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牆這邊的富老頭兒在床上翻來覆去,搖頭歎息,對這對窮夫妻又羨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說:“老爺,我們這麼多銀子有什麼用,整天又累又擔心,還不如隔壁那對窮夫妻,活得開心。”

老頭兒早就認識到自己還不如窮鄰居生活得輕鬆灑脫,等太太話一落音便說:“他們是窮才這樣開心,富起來他們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讓他們笑不起來。”說著,翻身下床從錢櫃裏抓了幾把金子和銀子,扔到鄰居豆腐房的院子裏。

這對夫妻正在邊唱邊做豆腐,突然聽到院子裏“撲通”、“撲通”地響,提燈一照,隻見是閃閃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連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腳地把金銀撿回來,心情緊張極了。不知把這些財富藏在哪裏好——藏在房裏怕不保險,藏在院裏怕不安全。從此,再也聽不到他們說笑,更聽不見他們唱歌。鄰居富老頭和他太太開玩笑說:

“你看!他們再笑不起來、唱不起來了吧!早該讓他們嚐嚐富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