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葉賽寧家書(1 / 2)

給母親的信

你平安吧,我的老母親/我也挺好。我祝你安康/願你小屋的上空常常漾起/那無法描繪的薄暮的光亮/來信常說你痛苦不安/深深地為著我憂傷/你穿著破舊的短襖/常到大路上翹首遠望/每當那蒼茫的黃昏來臨/你眼前總浮現一種景象/仿佛有人在酒館鬥毆中/把芬蘭刀捅進我的心房/不會的,我的親娘!放心吧/這隻是揪心的幻夢一場/我還不是那樣的醉鬼/不見你一麵就喪命身亡/我依舊是那樣的溫柔/心裏隻懷著一個願望/盡快地甩開那惱人的惆悵/回到我們那低矮的小房/我會回來的,當春回大地/我們白色的花園枝葉綻放/隻是你不要像八年前那樣/在黎明時分就喚醒我起床/不要喚醒我舊日的美夢/不要為我未遂的宏願沮喪/因為我平生已經領略過/那過早的疲憊和創傷/不用教我祈禱。不必了/重溫舊夢已沒有希望/惟有你是我的救星和慰藉/惟有你是我無法描繪的光亮/你就忘掉痛苦不安吧/不要為我深深地憂傷/切莫穿著破舊的短襖/常到大路上翹首遠望。

葉賽寧小傳

葉賽寧(1895—1925),俄國詩人。出生在梁讚省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在教會師範學校讀書時開始寫詩。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並開始文學創作。

年,去彼得堡會見了著名詩人勃洛克,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191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同年應征入伍,一年後退役。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其詩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寫了長詩《同誌》(1917)、《變容節》(1918)、《約旦河的鴿子》(1918)等著名詩作。1919年,參加意象派並成為代表人物,寫出《四十日祭》(1920)等詩篇。1921年,他離開意象派。同年與美國舞蹈家鄧肯熱戀成婚,並與之出遊歐美諸國,不久兩人因關係破裂而離異。1924年,葉賽寧出版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而後又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1925)等著名作品。1925年9月,葉賽寧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結婚。11月因精神病住院,並完成長詩《黑人》和最後的詩篇《再見了我的朋友,再見……》。

月28日,葉賽寧在列寧格勒一家旅館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葉賽寧的早期詩歌表現出善於描繪“非語言所能表達的”土地的美和對神秘的俄羅斯的熾熱深沉的愛。十月革命後頭幾年出版的詩集《雛鴿》、《變了樣》和《農村的日課經》,流露出對時代變化的憂慮,但也寫了《同誌》、《宇宙的鼓手》和《約旦的鴿子》等對新事物抱有好感的詩篇。組詩《小酒館的莫斯科》描寫流浪漢和無賴,帶有頹廢情緒。後期詩歌《致一位女子的信》、《母親來信》及組詩《波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愛情和對祖國的深切眷戀。詩集《俄羅斯與革命》、《蘇維埃俄羅斯》洋溢著革命和共產主義思想。長詩《安娜·斯涅金娜》在農村革命的廣闊背景上,塑造了建設新生活戰士的形象。

葉賽寧的詩作感情真切,蘊涵豐富,格調清新,對後來抒情詩發展有較大影響。

葉賽寧與鄧肯

年10月,鄧肯應邀出席著名戲劇家雅庫洛夫舉行的一個晚會。突然,一個穿淺灰色裝束的小夥子大步流星地闖進會廳,差點把客人撞倒,嘴裏不住地喊:“鄧肯在哪兒?鄧肯在哪兒?”

“這個冒失鬼是誰?”鄧肯笑著偷偷問翻譯。翻譯悄聲地說:“葉賽寧……”

晚會快結束時,主人猛然發現女主角不見了,急忙尋找。在隔壁的一間小客廳裏,竟看到她和葉賽寧單獨在一起,她倚在沙發上,詩人跪在她身邊。

“剛才,他給我朗誦了自己的詩篇。”鄧肯對翻譯說,“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我覺得很美,因為那是音樂,真正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