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秋天,海涅轉學到了哥廷根大學。跟在波恩時一樣,他無心學業,卻常參加一些學生社團的活動。後因與一個同學決鬥受到停學處分,不得已於第二年再轉到柏林大學。在柏林期間,海涅不但有機會聽黑格爾講課,了解了當時哲學所關注的所有問題,對辯證法有了初步的掌握,還經常出入當地的一些文學沙龍,結識了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沙密索、福凱等不少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大大地開闊了眼界,為日後成為一個思想深邃、敏捷的評論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同時,他還參加猶太人社團的文化和政治活動,表現出了對社會正義事業以及猶太人命運的同情和關注。
1824年,詩人重返哥廷根大學,堅持學習到第二年大學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的學位。
隨著閱曆的增長,見識的提高,海涅的文學創作也開始走向成熟,不但題材和體裁變得豐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海涅事實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遊記的寫作上,在1821至1830年期間,海涅曾到德國各地和波蘭、英國、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次年又出版《悲劇—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詩彙集在一起出版,題名《歌集》,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海涅這個時期的抒情詩和遊記,大多抒寫他個人的經曆、感受、憧憬,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決定前往巴黎。在這兒他結識了大仲馬、貝朗瑞、喬治·桑、巴爾紮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並與空想主義者聖西門的信徒交往,也受到這方麵的影響。這時期他寫了《論德國的宗教和曆史》和《論浪漫派》兩本著作。為了和激進派詩人內容空洞的“傾向詩”進行鬥爭,他寫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1843年底,海涅和馬克思在巴黎結識。這個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他發表了《新詩集》,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時代的詩》命名的政治詩,和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這些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兩方麵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為1848年革命前夕時代的最強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忍受癱瘓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創作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包括《羅曼采羅》、《1853至1854年詩集》和一些遺詩。這些中雖有悲憤憂鬱之作,但大多數仍充滿戰鬥的豪情、對祖國和人類的未來具有堅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於蒙馬特公墓。
妙對譏諷
一天晚上,一個旅行家對海涅講述了他在環球旅行中所發現的一個小島。
他對海涅揶揄地說:“你猜猜看,在這個小島上有什麼現象最使我感到驚奇?”“什麼現象?”海涅問道。
旅行家冷冷地笑了笑,惡意地諷刺說:“在這個小島上竟沒有猶太人和驢子(海涅是猶太人)!”
海涅不動聲色地反擊道:“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和你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了!”
海涅的墓誌銘
詩人海涅死後葬於巴黎蒙馬特爾公墓,在那兒,人們看到其墓碑上刻著的是海涅自己作於1835年的《何處》。
何處是疲倦的流浪者/最後的安息之地?是那南國的棕櫚樹下,還是萊茵河畔的菩提樹底?我將在何處的沙漠中,由陌生人掩埋屍骨?還是在荒涼的海岸上,獲得我最後的歸宿?隨它去吧!無論何處,主的藍天永遠把我環抱,那懸掛夜空的萬點繁星,將永遠在我墳頭閃耀。
海涅作品精選
在我的淚水裏麵
在我的淚水裏麵,有許多鮮花怒放,而我的唉聲歎氣,變成夜鶯的合唱。如果你愛我,姑娘,我把花全部奉贈,而且在你的窗前,發出夜鶯的歌聲。
五月已來到人間
五月已來到人間,花木都欣欣向榮,那薔薇色的雲彩/飄過蔚藍的天空。從高枝茂葉叢中/傳來夜鶯的歌唱,在那綠苜蓿之中/跳著白色的羔羊。我不能唱,不能跳,病倒在芳草叢中;聽到遠處的音響,我做著莫名的夢。
我又走上從前的舊路
我又走上從前的舊路,那非常熟悉的胡同;我走過我戀人的家門,卻已是人去樓空。街道盡是那樣狹窄!石子路令人難忍!房子像倒到我的頭上!我盡力拔足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