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二:
這篇《霸王別姬》是在上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寒假的時候在農村的老家寫的,剛好用一個月的假期寫完,第二年寒假修改了一點,記得當時是懷著一種說不清是什麼的強烈的表達欲,想要寫寫這兩個人物,想要說話,想要和人討論這個話題,但是,當時好像沒有這樣的環境。
那年給我的大腦很混亂,鄧小平逝世、《新不了情》電影(在電視台播放看後感觸很深)、還有張愛玲的習作、(賈平凹的)《廢都》、《金瓶梅》、《******》、《紅樓夢》、《紅高粱》、《史記。項羽本紀》裏的簡述等等這些引起很多的想象和思考。
項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虞姬、烏錐,這些人和物在他生命中到底起了什麼程度的作用等等這些,到現在也很難搞清楚,既然不清不楚,也就不想搞清楚,盡管寫寫而已或者但寫無妨。
這就是十多年前寫作的心態。
補充幾個寫作背景:
當時看過梅蘭芳和楊小樓的京劇《霸王別姬》片段和翻閱過此京劇版本的劇本。
在第三章裏寫降臣李左車與項羽、周蘭、虞子期對話的場景正是借鑒京劇《霸王別姬》裏的片段。
第六章是反複寫過,感覺最力不從心的一次寫作體驗。
現在來看,特別是前一段的《後記一》,還能看到自己當年的理想和天真,所謂無知者無罪嘛,也或者是勇者無懼,言詞中不乏有年少的張狂和不拘禮節的地方。
現在來看,這篇小說自然也感覺一些稚嫩但也有一些沉著。無所謂質量,隻醉心在自己的世界裏就足夠,盡管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從1996年開始,快二十年了,寫作不過隻是我的一個小夢想、一個小念頭、一個小習慣,絕不想什麼不驚為天人,宏圖大誌。這近二十年來,寫的東西也太少,但平均一下,每年都有下筆,這也足夠。從自私的角度來說,寫作有讓我內心得以平靜平和,上下通氣,精神舒暢的功效。所謂不吐不快,而寫作的質量高低也就停留在此,就像人的排泄功能,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分的話,我這寫作水平也就是位於需求理論圖最下方的地方,屬於生理滿足層次,還處在茹毛飲血,沒有進化好的低級階段。
曾走過一些披星戴月荊棘密布的道路、曾經曆過卑微渺小苦不堪言的生活、曾在人前人後點頭哈腰滿嘴神佛、曾笑歎過人浮於事世事難測、也曾一個人身處異域倍感孤獨無援。
但人一生終究是笑著哭著,或邊哭邊笑。
重新整理此文,僅為紀念我曾走過的道路,激勵著繼續趕路。
2015年2月17夜凱裏州歌舞團內家裏
2015年4月26日夜貴陽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