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畢業的最後一個學期,我一直都是在應聘考試中度過的。我很倔強,我所參加的,全部是省內重點中學招聘教師考試。天違人願,帶給我的,是一次次的失利和痛苦的打擊,最後,我不得不選擇去了特教學校花蕾班教書,盡管是在編,可我絲毫都提不起興趣。
所謂的特教學校,其實就是社會弱勢群體就讀的學校,學校的班級也很特殊,包括聾啞語班、舞蹈班、盲文學習班等班級。我所教授的花蕾班,所有學生都是從福利院轉過來的,他們身體健康、健全,唯一的遺憾就是他們沒有父母。
幾個月後,回母校師大轉戶口,碰到了係裏的師兄們,由係裏組織,大家在一家飯店聚會。席間,認識了一位老學長,在漁業局上班。隨著飯局逐步進展,大家也逐漸放鬆起來,於是有人問老學長,現在吃什麼魚最合適。老學長笑了笑說:“我從不吃魚!”
大家愕然!於是有好事者繼續問道:“你在漁業局上班,對魚應該有很深的研究吧?”
老學長再次笑著點了點頭。
“那好,我去餐廳點幾條魚,燒好後讓你細細地分析這魚的狀況。”好事者樂了,眾人也跟在後麵起哄。
大約半個鍾頭後,好事者回來了,他還帶回來了三盤魚。魚端上桌,好事者繼續問道:“老學長,麻煩你出手啦。”
那老學長笑了一下,看了看魚說:“三盤魚,分別是鯰魚、鯽魚和鯉魚。第一盤,是母鯽魚……”
“停、停、停。”好事者笑了,“你怎麼就把它分出公母了呢?”
“很簡單,因為它是彎曲的呀。你們看,它的身體一直彎曲著。”老學長忽然間不笑了。
“為什麼身體彎曲就是母魚呢?”這一點,大家都非常感興趣。
“因為在燒的時候,母魚會彎曲著身體的。”老學長頓了頓,繼續說道:“現在是鯽魚的產卵期,母魚習慣性地彎曲身體保護腹中的魚卵。下入油鍋也是一樣,剛殺死的鯽魚仍會保持這一母性。”
“我也很喜歡吃魚。但在產卵時節,比起鮮美的口味,我覺得我更敬畏生命、敬重母愛。所以,慢慢的,我就改掉了愛吃魚的習慣了。”
聽到這,席間沉默了。沒有人說笑,大家在瞬間變得嚴肅起來,那幾條魚直到飯局結束還是完整的,沒有一個人動筷子。
回到特教學校後,麵對著班上一張張陌生而又熟悉的麵孔,我的心靈一陣刺痛的感覺,忽然間:我想起了那條母魚。而眼前,這些沒有母親嗬護的孩子們,在他們成長的歲月裏,仍舊需要那“母魚”般的嗬護與關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