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小議《癡兒西木傳》(1 / 1)

由李淑、潘再平兩位德語文學教授翻譯的德國17世紀巴洛克文學名著《癡兒西木傳》(原題為《冒險的西木卜裏齊斯穆斯》),以德國30年戰爭為背景,通過一個小人物即主人公西木、一個天真無邪的孤兒顛沛流離的經曆,分下列四個層麵,反映了一個大時代“今日天堂、明日地獄”式的五光十色的炎涼世態。首先,就情節來說,這是一個敘事風格粗野狂放,詼諧有趣,旨意震撼人心,鞭辟入裏的冒險故事;其次,就人物來說,這是一個混沌無知的性格在煩難而吊詭的環境中爭取發展和成熟的過程;第三,就寓意來說,這是對古今無殊的人生萬象不加渲染的評說;最後,就作者的人生觀來說,這是以逆來順受的半幽默態度對人生虛妄的肯定和排遣。按照德國托馬斯曼的說法,本書是“在充滿罪孽的、痛苦悲慘的廣闊畫卷中”,“對一個流血的、掠奪的、在荒淫中沉淪的世界徹底的悔恨與厭倦”。作者格裏美爾斯豪森出身貴族,早年具有與“癡兒西木”近似、甚或相同的生活史,晚年創作10卷流浪漢小說《癡兒故事集》,其中1~5卷《癡兒西木傳》300年來在德國家喻戶曉,被譽為“17世紀德國文學的頂峰”。為了將《癡兒西木傳》移植到中國來,中譯者李淑教授曾到德國明斯特大學格裏美斯豪森研究中心進修,參加過國際格裏美爾斯豪森學會的研究工作,在格氏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過《西木翻譯中的語言問題》的報告,並作為這部德國名著的中國譯者,榮獲格氏頭像金質獎章。本書中譯本以與原著內容相適應的流暢口語,將陌生而複雜的外國曆史掌故娓娓道來,如談家常,令人忘倦。這次重印,新版譯本采用了譯者李淑所寫的一篇論文作為譯本序,還增加了她新寫的進一步介紹原著和譯文的“譯後記”,此外還補充了一位德國名家為原版所作的精美插圖。不論從原著本身的文學藝術性,還是從譯本的譯筆功力來看,我以為,《癡兒西木傳》都是一部值得我國讀者花點時間閱讀的。

2004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