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本《易卜生戲劇集》新版序(1 / 2)

亨裏克·易卜生(1828~1906),大家都知道,是挪威偉大的“國寶”級的戲劇家。但是,他不僅屬於挪威,而是像莎士比亞一樣,同時屬於世界。因此,易卜生也屬於中國,他在中國,是最早被介紹進來的外國作家之一。

在中國,易卜生深受讀者歡迎,不僅由於他的卓越的戲劇藝術,更因為其中主題思想,如人的醒覺、獨立和尊嚴以及婦女的解放等,當年直接影響過我國的新文化運動,對它起過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我國新文化先驅魯迅先生1923年曾經就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寫過一篇名文《娜拉走後怎樣》,提出了另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

過去零星的譯本且不計,易卜生著作的中譯本近半世紀以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推出了《易卜生戲劇選》、《易卜生戲劇集》(四卷)、《易卜生戲劇》(四種)、《易卜生文集》(八卷)等。今年是易卜生逝世100周年,為了滿足進一步的社會需要,本社將出版三卷本新版《易卜生戲劇集》,以我國易卜生專家、著名翻譯家潘家洵先生的譯本為主。

潘先生的易卜生譯本共有十七部,其中包括四部曆史劇,即反映挪威抗擊丹麥統治者的女英雄的悲歡離合的五幕悲劇《厄斯特羅特的英格夫人》(1854年),表現才華橫溢的窮詩人的愛情糾葛的三幕劇《蘇爾豪格的宴會》(1856年),謳歌北歐古代英雄的戰鬥功勳的四幕悲劇《海爾格倫的海盜》(1857年),以及描寫挪威從封建割據到民族統一的鬥爭過程的五幕曆史編年劇《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由於稿件整合後的篇幅限製,三卷本新版不得不割舍了這四部曆史劇,以便收錄其他更多重要的作品。

所謂重要的作品,首先是指一係列著名的為作者贏得世界聲譽的社會問題劇,即諷刺冒牌的自由黨政客而引起軒然大波的五幕劇《青年同盟》(1869年),揭露為了財富和社會聲望而背叛愛情和人格的巨商的四幕劇《社會支柱》(1877年),歌頌堅持個人權利的女性、反對“夫為妻綱”的傳統觀念、暴露買賣婚姻之虛偽性的三幕劇《玩偶之家》(1879年),借先天的花柳病隱喻墮落社會的道德汙染而受到衛道士們攻擊的三幕劇《群鬼》(1881年),以主角為代言人反擊《群鬼》風波中對作者的攻擊的五幕劇《人民公敵》(1882年),從過去宣揚缺乏“理想”的危險性、轉為強調強迫別人接受不切實際的“理想”的危險性、從而改變作風、使本劇充滿令人悲傷的詩意的五幕悲喜劇《野鴨》(1884年),為挪威呼籲真正的民主與自由、頌揚“品質、意誌、和靈魂上的高尚”的四幕悲劇《羅斯莫莊》(1886年)。此外,還有六部具有象征主義風格的晚年作品,即開始趨向內心描寫的五幕劇《海上夫人》(1888年),作者自認為“刻畫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的四幕劇《海達·高布樂》(1890年),把筆下人物“作為現實的人加以強調”的三幕悲劇《建築師》(1892年),為了貪戀男歡女愛而使嬰兒夭折、在懺悔中願意把母愛獻給無家可歸的孩子的三幕劇《小艾友夫》(1894年),一個野心勃勃的礦工之子由於挪用銀行巨款、投資失敗而入獄、以致一蹶不振的四幕劇《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年),以及昔日分手的一對情侶重逢、為自己過去奉行“藝術第一、人生第二”的信條、輕易放棄幸福生活而惋惜、希望重溫舊夢、攜手登高而被大雪埋葬的三幕悲劇《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戲劇收場白,18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