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丙戌)新春,老詩人兼編輯家羅飛先生通知我,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副編審張新榮策劃、責編並由他們兩人擔任主編的“火烈鳥文叢”裏,想收入綠原先生的一本散文隨筆,希望我來做它的編者。我答應了,因為兩年前我已為作者編過一本《尋芳草集》,即柳鳴九先生主編的“盜火者文叢”之一,在這方麵還不算是生手。
答應過後,又不免有點躊躇。倒不是怕繁難,而是我知道,綠原先生的寫作興趣並不集中在散文隨筆方麵。他雖是《隨筆》雜誌的一位老作者,但興趣有時容易轉向其他方麵,何況他本質上更是一位詩人。以我多年作為讀者的身份,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我更須為讀者著想:能不能編出一本使讀者感興趣的散文集來呢?我覺得把握不那麼大。
不過,單純跟著感覺走,沒有什麼意義,我決定動起手來再說。首先,將作者近兩年在報刊上發表過的和應約寫成、有待發表的文稿一篇篇收集起來;然後在取得允許後,進入他的私人電腦進行搜尋,居然還發現一些他平時隨意寫成、之後遺忘在電腦裏的篇什。
活在當今的人們,可能更關注眼前,但在自己的意識領域裏,如果完全脫離曆史,生活質量又未免顯得單薄。我讀過綠原先生所寫的一些與曆史有關的長文,其信息密度比較大,所包含的曆史教訓對於青年讀者也並非沒有意義,可惜在節奏迅捷的社會生活裏,他們未必會有時間問津。因此,從這類長文節選一些章節,改成小文,未嚐不可用作入編材料。此外,還選錄了作者上世紀末發表的幾篇小文,其中包括一位老人對社會的若幹看法,也不妨供今人借鑒。
上次編《尋芳草集》,我曾請作者專門為那本書寫過新稿,例如《我家的空中花園》。這次,我和他商量,是不是也為這本文集新寫幾篇。他接受了我的建議,果然為它趕寫出數篇,例如內容豐富的《我一讀再讀的十部書》。
所有文稿彙在一起,大致按題材分了一下類,便將它們一一裝入電腦,再進行編排、校對和通讀。最後,將全部書稿送綠原先生過目,並請他確定書名,他從頭到尾細讀了一遍後說道,“就叫《半九別集》吧”,因為他過去在特殊的歲月裏,曾經用過“劉半九”這個筆名。
書稿編完,想請“文叢”主編羅飛老先生過目。羅飛先生作為文學編輯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敏銳地發現文字中的各種缺陷。我希望這本書稿最後能得到他的OK;當然,我更希望《半九別集》出版後,能夠聽到讀者說,這本書還可以。
何方
2006年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