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序應按組織結構從淺至深逐層書寫。
手的差別及分區一般寫在最後。
以上是手外科病史的采集及表格式病曆的填寫方法。但在臨床工作中,有些組織的損傷非常多見,對那些常見組織的損傷,如肌腱、神經、骨與關節等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填寫,使檢查更全麵,更統一,檢查結果一目了然。同時,這些檢查表格也可以作為病曆的一部分。
例如:肌腱功能檢查,可根據肌腱功能檢查的情況,記錄傷手(指)關節的主、被動活動度,計算出關節的總活動度,並與腱側相比較。
在肌腱能檢查表下麵有損傷日期、手術日期及損傷種類、修複方法等項,均應仔細填寫,以便術後隨診檢查比較。
肌腱在哪一區損傷,可在圖上標出,以方便複查或其他醫生查閱。
屈、伸指肌腱的解剖部位是按五區劃分的。
肌腱損傷後造成的畸形,可按圖下麵所標明的名稱填寫在括弧內。如有其它畸形,還可在下麵寫出。
神經損傷肌力檢查表
可按照表格上麵的提示,分別作檢查填寫。由於檢查肌力時,每個人的手感不同,此時可參考健側作對比。檢查時應掌握正確的方法,以使檢查更準確。肌力檢查標準按從。
手部關節較多,關節活動也較複雜,關節的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在手外科的檢查中意義不同。因此,手部關節活動的檢查應將手部各關節及其主、被動活動情況列表填寫清楚,以便全麵了解情況。
第二節手部各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
目前國際公認手指伸直為0度位。在肩關節,當上臂與身體縱軸平行時為0度位,肘關節伸直為0度位,腕關節在中立位為0度位。
關節活動中的“伸”,是就屈曲活動而言,如手指由屈曲位伸展到0度位的活動叫“伸”。如果伸直超過0度為過伸。如過伸超過20度,在記錄上應寫作正20度。而伸直不能完全到0度時,其缺少的伸展度數以負值記錄。如差20度不能伸到0度,應寫作負20度。
關節從0度位向各個方向的活動又有不同的名稱,如屈曲、外展、內收、旋前、旋後、上舉等等,其活動度可測量並記錄下來。如某關節指間關節可屈至60度,但伸直受限,距離0度位差20度,其記錄應是負20度,該指間關節實際活動範圍即為40度。
如果此關節可以過伸10度,又可以屈曲60度,該關節實際活動範圍即為70度。
每個人的關節活動不一定相同,所以沒有一個絕對的正常值,我們隻能測量其活動範圍以作參考。
第三節手部肌腱的分區
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手部肌腱分區法是把手的屈指肌腱及伸指肌腱各分為五區。
我們認為,第一種分區方法(分五區法),是按肌腱的解剖特點劃分的。分別是屈、指肌腱的止點部分。I區,又分別是屈、伸指肌腱解剖結構比較複雜的部位。在屈指肌狀肌加入側束;中央健束與二側束間有很多細小的纖維相連。區,屈、伸指肌腱分別在手的掌背部。IV區,屈、伸指肌腱分別在腕管內及腕背橫韌帶深層。區,肌腱均在前臂部。
這些解剖學的特點對手部肌腱損傷的診斷、治療有密切關係。
第二種分區法,是對伸指肌腱劃分為8區、6區(拇指它的特點是:在手指部,是按關節部位分區。如遠側指間關節部為I區,近側指間關節部為I區,在這兩個關節之間部分為I區。在腕部,和分五區法一樣,腕背橫韌帶部為一區。這種分區法,使伸指肌腱分區更加細致具體,因而也使手指肌腱在不同的解剖部位的特點更加突出。
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的仍是分五區法,因為它既能說明問題,又比較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