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盧梭《漫步遐想錄》想到的
了解盧梭這個人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我在吉林大學幹休班學習,開的課程中有一門《西方政治思想史》。盧梭是被作為思想家介紹給我們的,從那個時候我開始知道他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裏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製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製、暴政。這些思想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覺得他是一個偉大的民主思想先驅。然而讓我從心裏開始真正喜歡他的是他的自傳《懺悔錄》和《漫步遐想錄》。
《漫步遐想錄》是1987年購得的,翻譯者是徐繼曾,全書不到9萬字,當時隻花了0.85元;1996年我在書店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版本,是由熊希偉翻譯的,書名翻譯成《獨孤散步者的遐想》,這本書印刷精良,每篇文章的最後還有警句摘錄。當時真是愛不釋手,隨即買了下來,定價是7.20元;十年時間這本書的價格已經翻了近十倍,從這個側麵可以看到物價變化的有多麼神速。
20多年來這本書伴隨我從青年走過壯年、並逐步邁向老年。然而對於它的喜愛卻絲毫沒有減退,反而越來越喜歡。在這本書中他的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的天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他完全處於最純真狀態之中,所以字裏行間都透露出天真、善良、誠實以及安詳。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得到了愉悅,也分享了他經過沉思閃現的思想火花,同時也更加喜愛這個獨特的作家。
這是一本薄薄的書,但在漫長的歲月中,卻是一盞思想的明燈,使無數探索者在黑暗中得到安慰和力量。在盧梭這部最後的傑出著作中,人們可以看到他那始終如一的高傲,像火一樣凜然不屈地燃燒著。作為一個思想者,他受到當局、教會和世人不公正的迫害和無人理解的孤獨,但他極力擺脫出來,尋找心靈的棲息地。於是他開始散步,聽任感官的左右,時而做植物學上的散步,時而做肉體上的散步,時而做文學上的散步。在散步這種形式中,他的內心更加平和,神態更加安詳,對許多事物有了更深層的思考,他逐漸找回了自我。這些收獲和他散步的環境有直接關係,正是那個聖皮埃爾島的種種風情,讓他充分享受到了自然對心靈的撫慰,同時也激發了創作的靈感。
“我要投身於和我的心靈親切交談這樣一樁甜蜜的事裏去,因為我的心靈是別人無法奪走的唯一的東西。”“我的身體雖然無所事事,我的心卻還活躍,還在產生思想和感情,而由於任何人間的世俗的利害都已在我心中泯滅,內心的精神生活似乎反而更加豐富。”他一邊在島上盡情漫遊,一邊思想。他不無動情地這樣寫道:假如有這樣一種境界,心靈無須瞻前顧後,就可以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全部力量的堅實基礎,時間對它來說已不起作用,“現在”這一時刻可以永遠持續下去,但是既不顯示出它的綿長,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跡;心中既無匱乏也無享受之感,既無苦也無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隻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單憑這個感覺就能充實自己的心靈:隻要這種境界持續下去,處於這種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稱是一個幸福的人了……這是盧梭躺在比埃納湖中一隻隨波逐流的小船上,或站在流水潺潺的小溪邊常有的遐思和聯想。
讀到此不禁聯想到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生活。他的田園詩、酒詩、辭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為曆朝曆代的人們所喜愛。他的許多詩歌以及《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都是我少年時最喜愛的作品。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常常讓我擊節稱奇。“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展示了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描繪了雲淡風清、明淨如洗的自然風光,揭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場、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何等的灑脫,何等的悠然自得,何等的心無掛礙啊。他的作品體現了超凡不俗的情趣、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這些構成了古代文人的特有風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