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3章:特立獨行的人(2 / 2)

另一個大詩人宋代的蘇軾,是陶淵明的忠實崇拜者。被貶黃州以後,以務農為樂,雖有為生計考慮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並以苦為樂。他在東坡的一塊田裏耕作,自號東坡。自建草堂名“雪堂”。“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他在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的心得。經過宦海沉浮,蘇東坡把對政治的熱情轉而移向自然風光。而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劄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多麼愜意的田園生活啊。

在遠離了政治漩渦以後,蘇東坡寄情於山水,過著神仙般的生活。黃州也許是一個最不起眼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閑暇、美好的風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便顯現出五彩斑斕的情趣,讓這個老小孩樂不思蜀了。就是在這樣輕鬆自然的狀態下,他寫下了四篇流傳千古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調寄《浪淘沙》,也以《大江東去》著稱;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遊》。他的《記承天寺夜遊》很能說明他當時愉悅的心情:“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送至承天寺尋張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橫,蓋竹拍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篇小品極短,是瞬息間快樂動人的描述。我覺得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就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若要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有此寧靜欣悅的心境。

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處變不驚,順其自然的樂天派,在被流放嶺南時他寫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人若悟此,當恁麼時也不妨歇歇。”是啊,隻要把心放在閑處,把榮華富貴視為身外之物,那麼,你就會身體輕鬆,精神自在,一心無憂無慮。有這樣的心態,就會擺脫名利,可以吃粗茶淡飯,穿粗布衣服,住處毫不講究,出入步行不視為苦事。這樣你就獲得了大解放、大快樂。

盧梭、陶淵明、蘇東坡雖然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但是他們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開罪過當朝,為統治者而不容,然而,在民間、在鄉野他們都受到歡迎和熱愛。他們都熱愛自然、崇尚自我、標榜自由、感情豐富。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思想、乃至他們的審美情趣是如此相似,看來人類的本性是親近大自然的。隻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心靈才可以徹底的放鬆,大自然是撫慰心靈創傷的最佳場所,也隻有大自然才是心靈的最好歸宿。他們雖然都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是一旦親近了山水田園,就象天真浪漫的孩子,做出忘乎所以、匪夷所思的事情,讓你既欽佩又喜愛。他們不同流俗的作品、他們獨立而高尚的人格,以及他們言談舉止的非凡魅力,都成為我心目中的偶像。一直以來我留心於他們的故事,閱讀他們的諸多作品。這些讓我得到了美的享受、心靈上的洗禮,豐富了知識,提升了品格。同時也給我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無窮樂趣,讓我在得意時保持一份冷靜,在困厄時得到一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