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一個階段營養工作者麵臨的營養問題,一方麵是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微量營養素以及鈣的缺乏也還普遍存在,營養強化有待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麵已經出現了由於營養不平衡和體力活動不足所致的肥胖和一些與生活方式有關的主要慢性病的上升,營養與健康的關係有待深入研究。這是我國現階段在營養工作中麵臨的雙重挑戰。
未來營養學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營養學的基礎研究,不斷完善DRIs的修訂。重視植物化學研究,特別是重視傳統中藥材和藥食兼用資源中功能成分的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相關疾病風險。深入開展分子營養學、營養相關疾病等研究,從微觀與宏觀上探討預防疾病的有效措施。積極開展現代營養學與祖國傳統醫學的融合研究,從整體上把握營養與健康的關係。大力普及營養學知識,努力實現全民合理膳食。
三、食品衛生學的發展曆史及展望
食品衛生學經曆了較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人類的食品衛生知識源於對食品與自身健康關係的觀察和思考。人類用火對食物烹調加熱標誌著古代食品衛生學的建立。3000年前我國周朝已設置了“淩人”專司食品冷藏防腐。《唐律》規定了處理腐敗食品的法律準則。在古醫籍中,對於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就有很深刻而準確的描述。以上均體現出預防食物腐敗和中毒的思想。
現代食品衛生學起源於19世紀,其主要成果是微生物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觀點和巴氏消毒的理論及應用,可謂是現代食品衛生學發展的裏程碑。食品中的化學汙染物逐步得到了認識,並建立了相應的分析檢測和鑒定方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食品摻假偽造相當嚴重,法國、英國和美國先後頒布了《取締食品偽造法》(1851年)、《防止飲食摻偽法》(1860年)和《食品、藥品、化妝品法》(1906年),均為食品衛生法規管理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中葉,由於現代食品的出現和環境汙染的日趨嚴重,發生或發現了各種來源不同、種類各異的食品汙染因素,譬如,工業“三廢”;黴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化學農藥、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汙染、殘留;獸藥、激素的過量殘留;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等高分子物質的單體及加工中所用的助劑、食品添加劑的毒性等。由於核試驗、冶煉、醫療等放射性物質的作用,食品放射性汙染也於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納入食品衛生學的管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食品衛生又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其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麵:①新的生物性汙染物出現,譬如導致瘋牛病的朊病毒、O157:H7大腸埃希氏菌、隱孢子蟲等;②新的化學性汙染物出現,譬如二英、氯丙醇、丙烯酰胺等;③新型食品出現,譬如轉基因食品、酶工程食品、輻照食品、超高壓食品等。這些利用新技術加工的新型食品是否存在衛生安全問題仍需密切關注。近些年來,在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事故頻繁發生,譬如“瘦肉精”事件(2001年)、“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4年)、“蘇丹紅鴨蛋”事件(2006年)、“福壽螺致病”事件(2006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年)等。
基於以上眾多問題的出現,食品毒理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功能的評價和研究開發已成為食品衛生學中一個新興領域。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豐富,食品的安全和衛生顯得越來越重要。1963年,FAO/WHO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y Committee,CAC),主要負責製定推薦的食品衛生標準及食品加工規範,協調各國的食品衛生標準並指導各國和全球食品安全體係的建立。世界各國都製定了本國的食品衛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1990年,英國頒布了《食品安全法》;1997年,美國頒布了《食品安全行動計劃》;2000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食品安全決議》,同年,歐盟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2003年,日本製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我國於1995年正式製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經過修訂,2009年又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1996年,衛生部頒布了《保健食品管理辦法》;200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形成了較完善的食品衛生法律體係和食品衛生監督管理體係,從而使我國的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依法行政的新的曆史發展時期。
食品安全和衛生不僅關係到各國居民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各國社會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國家聲譽及政治的穩定。由於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食品衛生學科的另一個新的和十分重要的動向是它在日益頻繁的國際食品貿易中顯示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食品安全和衛生已成為各國間食品貿易很重要的一方麵。在FAO/WHO的積極支持和推動下,由危險性評估、危險管理和危險性交流組成的危險性分析技術在解決重大食品衛生問題和製定食品衛生標準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食品衛生今後的重要任務有:以現代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最新理論和成就,不斷製定和修訂各項食品衛生技術規範;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加強食品新技術衛生學問題的研究;不斷發現、認識和研究食品中新出現的生物性汙染物和化學性汙染物,建立高效、靈敏、特異、快速、高通量的檢測方法;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質,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學管理水平;進一步以危害性分析理論與方法和質量控製體係完善各種食品汙染物安全性評價和標準製定;進一步擴大研究新的食品汙染因素,采用良好生產工藝和危害分析關鍵控製點管理體係,提高各種監測分析方法水平;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