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2 / 3)

食品安全也是一個政治概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都是企業和政府對社會最基本的責任和必須做出的承諾。食品安全與生存權緊密相連,具有唯一性和強製性。而食品質量等往往與發展權有關,具有層次性和選擇性,通常屬於商業選擇或者政府倡導的範疇。近年來,國際社會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衛生、食品質量的概念,更加突顯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

2.食品衛生學主要研究內容

食品汙染及其預防,包括汙染物的種類、來源、性質、含量水平、監測管理以及預防措施等;食物中毒及其預防,包括有毒物的種類、來源、性質、含量水平、監測管理以及預防措施等;各類食品及添加劑的衛生問題;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等。

(三)食品營養與衛生的聯係及區別

食品營養與食品衛生的聯係在於:兩者有共同的研究對象——食品和人體,即研究食品與健康的關係;兩者在研究內容、理論體係、工作和研究方法等方麵各不相同。食品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的有益成分與健康的關係,其中,有益成分主要包括基本營養成分和特殊活性成分兩個方麵,基本營養成分是普通食物所強調的,特殊活性成分是功能食品所強調的。食品衛生學則是研究食物中有毒有害成分與健康的關係。基本營養成分、特殊活性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常常共存於同一食物中。所以說,食品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雖在研究內容、理論體係、工作和研究方法等方麵有別,但都以食品和人體為研究對象,以增進人類健康為目的。

二、食品營養學的發展曆史及展望

營養學的形成和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中醫古籍中並無“營養學”一詞,但有“食養”之稱。“藥食同源”、“食療”等一係列保健理論源遠流長,極大豐富了中醫“食養”的內容,此理論已發展成為中醫營養學,為人類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

早在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記載的365種上、中、下品藥中,上品者大多為藥食兼用的日常食物。南北朝的《黃帝內經·素問》一書中的五字配膳原則,即“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深刻闡述了不同食物對人體的不同作用,成為古代樸素的營養學說,與現代平衡膳食思想極為吻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唐朝的《千金方》食治篇,分水果、蔬菜、穀類、鳥獸四門,提出用穀皮湯熬粥防治腳氣病等良方,與現代營養學理論也極其吻合。元朝忽思慧於1330年撰寫的《飲膳正要》一書,成為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朝李時珍於1578年撰寫的《本草綱目》一書,記載了1982種藥物,其中植物性食物300多種,動物性食物400多種。這些專著為現代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代營養學起源於18世紀中葉,其標誌為:氮、氧、二氧化碳的發現;氧化燃燒呼吸理論的發現;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等。由此,將營養學引入了近代科學發展的軌道。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是發現和研究各種營養素的鼎盛時期,主要成果有:1778—1785年,法國化學家Lavoisier和Berthollet先後發現了氧、氫和氮;1780年,Lavoisier首次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燒”的理論;1810年,Wollastor發現第一個氨基酸——亮氨酸;1839年,荷蘭科學家Mulder首次提出“蛋白質”概念;1935年,Rose鑒定出最後一種天然存在的氨基酸——蘇氨酸,弄清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差異,並於1938年證明了人類需要8種必需氨基酸,從此,揭開了蛋白質的奧秘。1842年,德國科學家Liebig等發現機體營養過程是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過程,指出碳水化合物可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建立了碳、氫、氮的定量方法。1844年,Schmidt發現碳水化合物含有一定比例的碳、氫、氧,其中氫和氧的比例為2∶1;1900年,德國化學家Fischer確定了碳水化合物的化學結構,至此,神秘的碳水化合物也逐漸為人所知。1860年,德國生理學家Viot建立了氮平衡學說。1894年,Rubner建立了測定食物代謝產生熱量的方法,提出了熱能代謝體表麵積計算法、等熱價法則及Rubner生熱係數;1899年,美國科學家Atwater提出了Atwater生熱係數。1898年,出現“營養”名詞。1920年,波蘭科學家Funk提出了“維生素”名詞;1913—1948年相繼發現了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1931年,發現人患斑釉牙與飲用水中氟含量過多有關;1937年,發現仔豬營養性軟骨障礙是因錳的缺乏所致,從此揭開了微量元素研究的熱潮,許多微量元素被相繼發現。1943年,美國營養學會成立,營養學被正式承認是一門科學。

當代營養學的發展得益於實驗技術的不斷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後出現了電子顯微鏡、超速離心機、微量化學技術、同位素等新事物,營養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鼎盛時期。分子生物學的劃時代進展,為營養學向微觀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至20世紀50年代,40多種營養素先後被發現,並對其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營養與疾病的關係、營養素缺乏引起的疾病及其機製得到進一步闡明。1985年,A.P.Simpopoulos博士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海洋食物與健康”的學術會議上,首次提出分子營養學這個名詞,標誌著營養學的研究進入分子時代。

近年來對基礎營養的研究又有許多新的進展,譬如膳食纖維的生理作用與疾病防治的關係、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ω-3係列的α-亞麻酸的重要性、膳食營養與慢性病的預防、營養因素與遺傳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中的特殊生物活性成分對降低疾病風險的作用、食品新資源的開發等已成為現代營養學研究的新領域。

在營養學的發展進程中,各國都采取了一係列行動,形成了一係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的營養和健康,同時也推動了營養學的快速發展。其主要成果有:1943年,美國國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製定了美國第一個推薦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2000年,美國頒布了部分營養素的參考攝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我國在1952年出版了第一版《食物成分表》,其中提出了“我國的膳食營養素需要量推薦標準”,又在1981年、1988年對該標準進行了兩次修訂,經過修訂和補充,以後又出版了《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第一冊)和《中國食物成分表(2004)》(第二冊)。1956年《營養學報》創刊。1989年,我國製定了第一個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並於1997年對其進行了修訂,同時公布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07年我國再次對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進行了修訂。1992年,在意大利羅馬召開了有159個國家政府領導人參加的全球性部長級營養會議,通過了《世界營養宣言》和《世界營養行動計劃》,號召各國政府保障食品供應、控製營養缺乏病、加強宣傳教育,並製訂國家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同年中國簽署了《世界營養宣言》和《世界營養行動計劃》,承諾要盡一切努力在2015年以前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1993年國務院發布了《九十年代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在中、小學生中實施營養午餐和學生飲用奶計劃的建議。配合這個綱要,國務院同年底頒布了《中國兒童營養改善行動計劃(1996—2000年)》。該計劃提倡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學生營養午餐,改善學齡兒童的營養狀況。1994年,國務院總理簽發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7年我國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其總目標為:“通過保障食品供給,落實適宜的幹預措施,減少饑餓和食物不足,降低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症(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的發生率,預防、控製和消除微量營養素缺乏症;通過正確引導食物消費,優化膳食模式,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麵改善居民的營養狀況,預防與營養有關的慢性病。”2000年中國營養學會公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至今,在中國曆史上已進行了四次全國營養普查(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又頒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