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市民的娛樂生活很豐富,他們主要的遊樂場所叫“瓦子”和“勾欄”。“瓦子”又稱“瓦舍”,取“來時瓦合,去時瓦解,易聚易散”之意。“瓦子”是城市中大型、綜合性的文藝演出場地。它的內部由不同的專業藝人圈成許多小圈子,用欄杆、繩索、幕幛分開,這種分開的小圈子稱為“勾欄”。
哥幾個白天東西都吃了不少,也不餓,就就直接去了“瓦子”
當時泉州城中有50多家“瓦子”,“瓦子”裏玩鬧的項目很多,有相撲、影戲、雜劇、傀儡、唱賺、踢弄、背商謎、學鄉談等表演,這些內容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頗有今日爭看“賀歲片”的架勢。總之,瓦子給人們以視覺、聽覺、心情愉悅等多重享受,當然也要花費不少鈔票,南宋用紙幣會子做貨幣,和現代差不多。對這個,哥幾個不差錢。有意思的是這四位表麵看起來文縐縐的哥們最喜歡看的竟是相撲比賽,看著兩個大胖子在台上角鬥感覺刺激過癮,隨著比賽進入高潮,尖叫聲此起彼伏,四位穿越者也沉浸其中,隨聲附和。
從“瓦子”裏出來就去逛夜市。
根據史家的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最早的夜市出現在唐代的中晚期,其依據是當時的一些文人的詩作裏出現過這樣的句子: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宋代市民的夜市生活較之前代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人們經常提起“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足見夜市生活在市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以穿越者所見的泉州南北街夜市為例,這條街長達數裏,街上遍布鋪席商店,其繁華熱鬧可想而知,以至於在南北大街的夜市上,車馬擁擠,人不能駐足。具有百餘萬人口的泉州,大概會有上萬上幾萬或更多的市民到這裏逛夜市。
那又明又亮的燈火,足可以照天,可以將長達數裏的大街輝映得如同白晝一般。無論是何等身份,出於什麼緣故,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隻要需要,隻要付出酬勞,都可以在夜市上找到適合自己情趣和嗜好的消遣方式,這是宋代城市夜市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
還有另一種單純的出售商品的夜市,集中賣頭麵、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的商品,持續時間最長。尤其節日時,市民蜂擁而至,竟使車馬不能通行,人進去就出不來。人們主要是來觀賞,鬧騰到深夜散去,才算盡興。這就是畫史上真正開始以“狀京城市肆車馬”為題材的生活基礎,是繼宋代燕文貴畫《七夕夜市圖》後眾多此類畫作的源流。據此也不難想見這種季節性文化夜市是多麼使人眷戀和向往了。
想不到,這裏的夜市居然有買畫的,套色印刷的彩色春宮,那畫麵印刷的真叫一個活色生香,買畫的小販鬼鬼祟祟很像現代那些賣黃碟的,這個倒很讓幾個穿越者感覺親切。李修德許佛甘道夫都買了一些,打算拿回在約會時和女朋友去和一起看看,增加情趣。
街道上做廣告和照明用的燈籠掛得到處都是,足見大宋商人商業意識之強烈。
宋代最常見和具有代表性的廣告是幌子、招牌和音響廣告。店鋪前懸掛燈籠始於唐五代。“酒肆門前排設杈子及梔子燈,蓋因五代郭高祖遊幸汴京,茶樓酒肆俱如此裝飾,故至今店家仿效俗也。”(注:《夢粱錄》卷十六《酒肆》。)宋代酒店各式各類,因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服務內容,而各有不同的酒家事物和標記,如“門設紅杈子緋緣簾貼金紅紗梔子燈”;內有娼妓接客的“庵酒店”,則“門首紅梔子燈上,不以晴雨,必用箬蓋之,以為記認”。
說起來娼妓,黑龍寨的哥幾個就起哄要去逛青樓。司天道就說下等娼妓沒意思,一會逛過夜市,再去逛逛高級青樓
據《武林舊事·歌館》記載,宋代的青樓楚館中,著名的有“上下抱劍營、漆器牆、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新街、太平坊”等,它們皆群花所聚之地,充盈著一片鶯聲燕語。此外,在“清樂茶坊、八仙茶坊”等酒樓茶肆裏,到處活躍著妓女們靚麗的身影。她們一個個“靚妝迎門,爭妍賣笑,朝歌暮弦,搖蕩心目”,吸引著無數個追蜂逐蝶的登徒浪子。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登徒浪子都可以登樓入室,享受美女們的笑靨與優待,隻有那些腰揣萬貫和大把銀子的人才可以進來風流快活。因為在一個紙醉金迷的世界裏,任何一項吃花酒的儀式都是需要拿銀子來鋪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銀子才是進入青樓的最佳通行證。
每一個初次登門的顧客,首先都會享受“點花茶”的待遇。不過,這小小一杯花茶並不是那麼好喝的,它需要顧客付出數千文的高價。等到登樓後剛飲一杯,則必須先付給鴇母數貫(一貫相當於1000文),謂之“支酒”。而為了擺闊,也為了創造一個與美人共處的吃酒環境,則必須“呼喚提賣,隨意置宴”,說白了便是大把花錢,置辦美酒佳肴。這便為那些搭順風車和索要高價的居心叵測之徒大開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