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
橫戈馬上嗟心在,穿塹環城笑虜孱。
日暮烽煙傳隴上,秋高刁鬥落雲間。
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
在詩中作者表達了以身許國、上馬殺敵、解救三秦父老的雄心壯誌。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就是不出兵抗戰,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呢?隻能使三秦父老望眼欲穿,總是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始終也看不到宋軍西出大散關,更不用說去收複失地了。詩中真實地反映了遺民盼望王師的迫切願望和久盼王師不至的悲苦失望之情。
陸遊一生均主張堅決抗戰,反對投降,雖屢受打擊迫害,甚至罷職為民,但直到晚年,其報國殺敵之誌彌堅。他在《書誌》一詩中說:
千歲埋鬆根,陰風蕩空穴。
肝心獨不化,凝結變金鐵。
鑄為上方劍,釁以佞臣血。
匣藏武庫中,出參髦頭列。
三尺粲星辰,萬裏靜妖孽
君看此神奇,醜虜何足滅。
盡管寫這首詩時,年已73歲高齡,但仍申明了報國殺敵的堅強決心和信念。就是死後,也要凝結成利劍,斬妖殺敵,直到把胡虜消滅幹幹淨淨為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時的詩人已積畢生的鬥爭實踐經驗,認識到欲實現抗擊金軍,收複失地的目的。
必須首先除掉奸臣賣國賊。所以他在詩中喊出“釁以佞臣血”的口號(古時兩軍開戰前,有時用敵人的鮮血,塗在己方的戰鼓或戰旗上,謂之“釁鼓旗”)這是在其他詩篇中很少見的。可見,詩人對“佞臣”的憎恨與對敵人的恨同樣地強烈。在73歲時寫下的《書憤》中,他表明自己就是死後也要變成鬼雄,殺敵滅虜,報效祖國。直到臨終前的85歲,還寫下著名的《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陸遊寫給兒輩的遺囑,也是他寫給曆史的遺囑和絕筆詩。在這首悲憤異常的詩篇中,完全表露了他的心誌,一直為人民所喜愛。成為鼓舞人民向侵略者進行戰鬥的號角。
陸遊這種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無論日裏夜裏,醒時夢裏,都會觸動他的俠肝義膽,激發他的悠悠情思,並反映到他的詩作中,成為民族的高潔象征,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