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漫話九九重陽詩(2 / 2)

在唐人眾多重陽詩中,還是首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千百年來最為讀者所喜愛,不令凡是介紹唐詩的選本、詩話和鑒賞辭書等,無不收錄此詩,而且還被選入當代中學語文課本。據說日本國小學課本中也收有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句,已成為千古格言式的佳句,婦孺皆知。這首抒情小詩,感情真切,蘊涵豐富,明白如話,人人皆解。

我們在說到唐人重陽詩時,尚有一佳作不能棄之不提。唐高宗上元二元(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於九月九日重陽節時,在滕王閣上宴集賓客幕僚,年僅二十八歲的王勃適逢其會,當眾寫下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後人簡稱《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詩不用說了,就是《滕王閣序》既是重陽節登高之作,而又是韻文,我們將它與重陽詩一起來談論,應該是在情在理之中。在唐代,已將重陽登高的風氣傳到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

宋以後有關重陽節的民俗,繼續沿襲和發展,以重陽為題材的詩歌,時時可見。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竣工的“避暑山莊”龐大建築群中,有康熙以四字題名的三十六景,其中第九景為“四麵雲山”。是清帝每歲重陽節登高之處。清朝皇帝每歲重陽都要登高,可見那時重陽節已成為全國各民族共同的節日。

由於諸多因素所致,古典詩詞中的重陽之作,大多是抒發作者冷漠孤寂、淒楚悲涼、悲秋苦疾、離愁別緒等鬱鬱寡歡的情結。我們讀這些作品,一方麵可以獲得藝術上的美感,精神上的享受;另一方麵,今日的老年朋友也極易對其消沉情緒產生共鳴。在此“今又重陽”之際,還是讓我們來讀讀毛澤東在前線馬背上吟誦出的《采桑子·重陽》吧:“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和12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彭德懷率紅五軍來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並成立中共湘贛邊區特委,湘贛邊區工農兵政府。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為武裝奪取政權,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一唯一正確的道路。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於1929年10月浴血奮戰的前線,滿懷革命豪情,寫下了這兩句詩,“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和“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采桑子·重陽》),即是對如詩如畫的絢麗秋光的讚美、驚歎,抒發了詩人對祖國江山的無限情懷,對中國革命的前途,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勇氣和信心。

這首詞,毛澤東同誌一掃千百年來重陽詩中那種消極頹廢的思想情調,為重陽這種題材開拓出完全嶄新的境界,開創了一代詞風。作為老年人,在重陽老年節吟誦《采桑子·重陽》會給人以無盡地情思與遐想……

自從1840年以來的100多年間,各種戰爭不斷,社會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哪裏還顧得上什麼重陽節。改革開放之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社會穩定,形成了太平盛世的大好局麵。現在我國將老年節定在九九重陽節這一天,其意義將是非常深遠的。它不僅使具有豐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這一古老的民俗,煥發了青春,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而且,“九九”的諧音為“久久”,這也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祝願老人們健康長壽的深情厚誼。同時也推動了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全民性登山健身活動。

《撫順老幹部生活》199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