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中國地
成周之世,中國之地最狹,以今地裏考之,吳、越、楚、蜀、閩皆為蠻;淮地為群舒;秦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鮮虞、肥、鼓國。河東之境,有赤狄、甲氏、留籲、鐸辰、潞國。洛陽為王城,而有楊拒、泉皋、蠻氏、陸渾、伊雒之戎。京東有萊、牟、介、莒,皆夷也。都雍丘,今汴之屬邑,亦用夷禮。邾近於魯,亦曰夷。其中國者,獨晉、衛、齊、魯、宋、鄭、陳、許而已,通不過數十州,蓋於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李後主梁武帝
東坡書李後主去國之詞雲:“最是蒼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以為後主失國,當慟哭於廟門之外,謝其民而後行,乃對宮娥聽樂,形於詞句。予觀梁武帝啟侯景之禍,塗炭江左,以致覆亡,乃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複何恨。”其不知罪己亦甚矣!竇嬰救灌夫,其夫人諫止之,嬰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梁武用此言而非也。詩什
《詩》、《二雅》及《頌》前三卷題曰:“某詩之什。”陸德明釋雲:“歌詩之作,非止一人,篇數既多,故以十篇編為一卷,名之為什。”今人以《詩》為篇什,或稱譽他人所作為佳什,非也。
易舉正
唐蘇州司戶郭京有《周易舉正》三卷,雲:“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舉人等本,或將經入注用注作經,小象中間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辭注內移,後義卻處於前,兼有脫遺,兩字顛倒謬誤者,並依定本舉正其訛,凡一百三節。”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處載於此:《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今本於象文“霜”字下誤增“堅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無虞何?以從禽也。”今本脫“何”字。《師》六五:“田有禽,利執之,無咎。”元本“之”字行書向下引腳,稍類“言”字,轉寫相仍,故誤作“言”,觀注義亦全不作“言”字釋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順也。”今本誤倒其句。《賁》:“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誤作“小”字。“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雲:“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脫“剛柔交錯”一句。《坎》卦“習坎”上脫“坎”字。《姤》:“九四,包失魚。”注:“二有其魚,故失之也。”今本誤作“無魚”。《蹇》:“九三,往蹇來正。”今本作“來反”。《困》初六象曰:“入於幽穀,不明也。”今本“穀”字下多“幽”字。《鼎》彖:“聖人亨以享上帝,以養聖賢。”注雲:“聖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養聖賢。”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誤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今本脫:“不喪匕鬯”一句。《漸》象曰:“君子以居賢德,善風俗。”注雲:“賢德以止巽則居,風俗以止巽乃善。”今本正文脫“風”字。《豐》九四象:“遇其夷主,吉,誌行也。”今文脫“誌”字。《中孚》彖:“豚魚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魚”二字。《小過》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脫“可”字,而“事”字下誤增“吉”字。六五象曰:“密雲不雨,已止也。”注:“陽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誤作:“陽已上故止也”。《既濟》彖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脫一“小”字。《係辭》:“二多譽,四多懼。”注雲:“俱,近也。”今本誤以“近也”字為正文,而注中又脫“懼”字。《雜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誤作“雜”字。予頃於福州《道藏》中見此書而傳之,及在後省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書也。
其惟聖人乎
《乾》卦:“其惟聖人乎?”魏王肅本作“愚人”,後結句始作“聖人”,見陸德明《釋文》。易說卦
《易·說卦》,荀爽《九家集解》、《乾》“為木果”之下,更有四,曰:為龍,為車,為衣,為言。《坤》後有八,曰: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震》後有三,曰:為王,為鵠,為鼓。《巽》後有二,曰:為楊,為鸛。《坎》後有八,曰: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狐,為蒺藜,為桎梏。《離》後有一,曰:為牝牛。《艮》後有三,曰:為鼻,為虎,為狐。《兌》後有二,曰:為常,為輔頰。注雲:“常,西方之神。”陸德明以其與王弼本不同,故載於《釋文》。按:《震》為龍與《乾》同,故虞翻、幹寶本作“駹”。
元二之災
《後漢·鄧騭傳》:“拜為大將軍,時遭元二之災,人士饑荒,死者相望,盜賊群起,四夷侵畔。”章懷注雲:“元二即元元也,古書字當再讀者,即於上字之下為小‘二’字,言此字當兩度言之。後人不曉,遂讀為元二,或同之陽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銘》,凡重言者皆為‘二’字,明驗也。”漢碑有《楊孟文石門頌》雲:“中遭元二,西夷虐殘。”《孔耽碑》雲:“遭元二軻,人民相食。”趙明誠《金石跋》雲:“若讀為元元,不成文理,疑當時自有此語,《漢注》未必然也。”按王充《論衡·恢國篇》雲:“今上嗣位,元二之間,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四年,甘露降五縣。五年,芝複生。六年,黃龍見。”蓋章帝時事。考之本紀,所書建初三年以後諸瑞皆同,則知所謂元二者,謂建初元年、二年也。既稱嘉德布流以致祥瑞,其為非災眚之語,益可決疑。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寇叛,郡國地震、大水。鄧騭以二年十一月拜大將軍,則知所謂元二年,謂永初元年、二年也。凡漢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豈有《範史》一部唯獨一處如此!予兄丞相作《隸釋》,論之甚詳。予修國史日,撰《欽宗紀讚》,用靖康元二之禍,實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