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其稿。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謂之“四笑《江梅引》”,爭傳寫焉。
州縣名同
晉、宋以來,置立州郡,惟以多為貴。先是中原陷胡、羯,本土遺民,或僑寓南方,故即其所聚為立郡。而方伯所治之州,亦仍舊名。如南徐、南兗、南豫、南雍州、南蘭陵、南東海,南琅邪、南東莞、南魯郡,其類不一。魏、周在北,亦如此。隋、唐不複然。國朝之製,州名或同,則增一字以別之。若河北有雄州、恩州,故廣東者增南字;蜀有劍州,故福建者,亦增南字。以至西和、西安州亦然。其聲音頗同,患於舛誤,則俗間稱呼,自加上下東西為別。故稱嶽為上嶽,鄂為下鄂。清州與青類,稱為北清;郢州與潁類,稱為西郢;融州與容類,稱為西融者是也。若縣邑則不問,今河南、靜江府、鞏州皆有永寧縣,饒、邛、衡州皆有安仁縣,蔡、英之真陽,盧、汝之梁,光、台之仙居,臨安、建昌之新城,越、筠之新昌,婺、蜀之永康,處、吉之龍泉、嚴、池之建德,渭、秀之華亭,信、吉之永豐,郴、興國之永興、衢、嘉之龍遊,施、臨江之清江,洪、萬之武寧,福、循之長樂,郴、連之桂陽,福、桂之永福是也。
三衙軍製
乾道四年正月,邁為中書舍人,因入對,論三衙軍製名稱不正:“以祖宗之製論之,軍職之大者,凡八等。除都指揮使或不常置外,曰殿前副都指揮使、馬軍副都指揮使、步軍副都指揮使,曰殿前都虞侯、馬軍都虞侯、步軍都虞侯,曰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秩秩有序,若登梯然,不可一級輒廢。一或有闕,即以功次遞遷。降此而下,則分營、分廂,各置都副指揮使,如捧日左廂第一軍、天武右廂第二軍之類。邊境有事,命降討捕,則旋立總管、鈐轄、都監之名,使各將其所部以出。事已,則複初。累聖相承,皆用此術,以製軍詰禁。自南渡以後,觸事草創,於是三帥之資淺者,始有主管某司公事之稱。而都虞侯以下,不複設置,乃以宿衛虎士而與在外諸軍同其名,以統製、統領為之長。又使遙帶外路總管、鈐轄。考之舊製則非法,稽之事體則非是。以陛下聖明,能知人善任,使所謂爪牙之士,豈無十數人以待用者?若法祖宗之製,正三衙之名,改諸軍為諸廂,改統製以下為都虞侯、指揮使,使宿衛之職預有差等,士卒之心明有所係,異時拜將,必無一軍皆驚之舉。於以銷壓未萌,循名責實,則環衛將軍雖不置可也。乞下樞密討論故實,圖議其當,恐或可以少讚布昭聖武之意。”讀劄子畢,孝宗甚喜,即批付樞密院。是時,知院虞允文使四川,同知劉珙不樂曰:“舍人要如何行?”對之以“但隨所見敷陳,若施行與否,自係廟堂處分。”競寢不行。後閱《華陽集》,王珪撰《高瓊神道碑》雲:“王為殿前都指揮使,管軍員闕,兼領二司,王乃言曰:‘臣老矣,如有負薪之憂,誰為可任者?先朝自殿前而下,各置副都指揮使,及都虞侯,常有十人,職近事親,易以第進,又使士卒預識其威名,緩急臨戎,上下得以附習,此軍製之大要也。’有旨從之。”據瓊所言如此,正合前說。
歐陽公勳封贈典
吉州新刊《歐陽公文集》,於年譜下盡載官爵、製詞,無一遺落。考之今製,多有不合。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謾書於策,且記典章隨時之異雲。公自太子中允初加勳,便得騎都尉,越過驍、武、飛、雲四級。自龍圖閣直學士初封爵,便得信都縣子,越過男一等。翰林學士加恩而得五百戶,初加實封,便得二百戶。及罷政,為觀文學士,遇郊而加食邑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薨之後,以子登朝,遇大禮,自太子太師合贈司空,而躐贈太尉,蓋超空、徒、保、傅四官。再贈即為太師,仍封國公。今殊不然,除勳官既罷外,侍從初封,亦從縣男為始,每加不過三百戶。(待製侍郎隻二百)初得實封財百戶。執政去位,但與侍從同,均為虛邑三百而已。身後加贈,隻單轉一官,兩子升朝,乃進二官,雖三四人亦不增,未有宮師直贈太尉者(今太傅也)。又公任知製誥、知潁州轉官而與直龍圖閣、知亳州王洙同一詞。《唐書》成,進秩,五人同製。公與宋景文公、範文忠公、王忠簡公皆帶從官職,而宋次道乃集賢校理耳。
嘉祐四真
嘉祐中富韓公為宰相,歐陽公在翰林,包孝肅公為禦史中丞,胡翼之侍講在太學,皆極天下之望。一時士大夫相語曰:“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遂有四真之目。歐陽公之子發、棐等,敘公事跡,載此語,可謂公言。
五方老人祝聖壽
聖節所用祝頌樂語,外方州縣各當筵致語一篇,又有王母像者。若教坊,唯祝聖而已。歐陽公集,乃載《五方老人祝壽文》五首,其東方曰:“但某太山老叟、東海真仙,溜穿石而增究始終,鬆避雨而備知歲月。羲氏定三百六日,嚐守寅賓之官;夷吾紀七十二君,盡睹登封之事。遇安期而遺棗,笑方朔之偷桃。風入律而來自岩前,鬥指春而光臨洞口。昔漢武帝嚐懷三島之勝遊,有羨門生欲謁巨公於昭代,今則紫庭降聖,華渚開祥,遠離朝日之方,來展望雲之懇。千八百國,鹹歸至治之風;億萬斯年,共禱無疆之壽。”其頌隻四句,西中南北方皆然。集中不雲何處所作,今無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