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穀解經書曰
孔子作《春秋》,以一字為褒貶,大抵誌在尊王,至於紀年敘事,隻因舊史。杜預見《汲家書·魏國史記》,謂“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經》,推此足以見古者國史策書之常也。”所謂書日不書日,在輕重事體本無所係,而《公羊》、《穀梁》二傳,每事斷之以日,故窒而不通。《左氏》惟有公子益師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一說,其他亦鮮。今表二傳之語,以示兒曹。《公羊》雲:“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葬者不及時而日,渴葬也。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過時而日,隱之也。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當時而不日,正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庚寅,入邴。其日何?難也。”“取邑不日。”“桓之盟不日,信之也。”“甲寅,齊人伐衛。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壬申,公朝於王所。其日何?錄乎內也。”“辛巳,晉敗秦於殽。詐戰不日,此何以日?盡也。”“甲戌,敗狄於鹹。其日何?大之也。”“子卒。此何以不日?隱之也。”“即位不日。”《穀梁》最多:“卑者之盟,不日。”“大夫日卒,正也。”“諸侯日卒,正也。”“日入,惡入者也。”“外盟不日”。“取邑不日。”“大閱崇武,故謹而日之。”“前定之盟,不日。”“公敗其師。不日,疑戰也。”“公敗宋師。其日,成敗之也。”“齊人滅遂。其不日,微國也。”“公會齊侯,盟於柯,桓盟雖內與,不日,信也。”“媵陳人之婦。其不日,數渝,惡之也。”“癸亥,葬紀叔姬,不日卒,而日葬,閔紀之亡也。”“子卒日,正也。不日,故也。有所見則日。”“戊辰,盟於葵丘。桓盟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辛卯,沙鹿崩。其日,重變也。”“戊申,隕石於宋。是月,六鷁退飛。石無知,故曰之。鷁微有知之物,故月之。”。“乙亥,齊侯小白卒。此不正,其日之,何也?”“壬申,公朝於王所。其日,以其再致天子,故謹而日之。日係於月,月係於時。其不月,失其所係也。”“丁未,商臣弑其君髡。日髡之卒,所以謹商臣之弑也。”“乙巳,及晉處父盟。不言公,諱也。何以知其與公盟?以其日也。”“甲戌,取須句。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再取,故謹而日之也。”“辛醜,葬襄王。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辭也。”“乙卯,晉、楚戰於邲。日,其事敗也。”“癸卯,晉滅潞。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其日,潞子賢也。”“甲戌,楚子卒。夷狄卒而不日。日,少進也。”“癸酉,戰於鞍。其日,或曰日其戰也,或曰日其悉也。”“梁山崩。不日。何也?高者有崩道也。”“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辭也。”“庚申,莒潰。惡之,故謹而日之也。”“秋,公至自會。不日,至自伐鄭也。”“丙戌,鄭伯卒於操。其日,未逾竟也。”“乙亥,臧孫紇出奔邾。其日,正紇之出也。”“蔡世子弑其君。其不日,子奪父政,是謂夷之。”“冬十月,葬蔡景公。不日卒而月葬,不葬者也。”“四月,楚公子比弑其君。弑君者日。不日,比不弑也。”“甲戌,同盟於平丘。其日,善是盟也。”“內之大事日。即位,君之大事也。其不日,何也?以年決者,不以日決也。定之即位,何以日也?著之也。”他釋時月者亦然。通經之士,可以默喻矣。沙鹿、梁山為兩說,尤不然。蘇子由《春秋論》雲:“《公羊》、《穀梁》之傳,日月土地,皆所以為訓。夫日月之不知,土地之不詳,何足以為喜怒?”其意蓋亦如此。
柳應辰押字
予頃因見鄂州南樓土中磨崖碑,其一刻“柳”字,下一字不可識,後訪得其人名應辰,而雲是唐末五代時湖北人也,既載之《四筆》中,今始究其實,柳之名是已。蓋以國朝寶元元年呂溱榜登甲科,今浯溪石上有大押字,題雲:“押字起於心,心之所記,人不能知。大宋熙寧七年甲寅歲刻,尚書都官員外郎武陵柳應辰,時為永州通判。”仍有詩雲:“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閑將此地鐫。自有後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有閬中陳思者跋雲:“右柳都官欲以怪取名,所至留押字盈丈,莫知其何為。押字,古人書名之草者,施於文記間,以自別識耳。今應辰鐫刻廣博如許,已怪矣。好事者從而為之說,謂能祛逐不祥,真大可笑。”予得此帖,乃恨前疑之非。石傍又有蔣世基《述夢記》雲:“至和三年八月,知永州職方員外郎柳拱辰受代歸闕,祁陽縣令齊術送行至白水,夢一儒衣冠者曰:‘我元結也。今柳公遊浯溪,無詩而去,子盍求之。’覺而心異之,遂獻一詩。柳依韻而和,其語不工。”拱辰以天聖八年王拱辰榜登科,殆應辰兄也,輒並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