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經》看中國有關天然氣和石油的最早記載
天然氣和石油在生活和生產領域的廣泛運用,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開始的。然而石油這種能燃燒的礦物能源其實早就已經被發現,隻是當時沒有大規模運用於各個領域罷了。北宋的沈括就記載了陝西榆林地區,老百姓用石油點燈的情形。同時代西方的拜占庭帝國則用石油為原料,製成一種火焰燃燒武器「希臘火」,能有效殺傷敵方兵力與水上目標,三百多年後,讓圍攻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大吃苦頭。
那麼,最早記載天然氣與石油的人類文獻資料究竟是什麼呢?
在《山海經·南次三經》中說:「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這個記載很有意思,因為山上沒有草木,燃燒的火便不是樹林的火災。郝懿行在注解中引用《括地圖》說:「神丘有火穴,光照千裏。」他認為神丘即「令丘」,因古文神、令二字聲相近;又引《楚辭·大招》:「魂乎無南,南有炎火千裏」,認為這也是令丘之火的記載。這些都說明「神丘」的火是自然生發的,火勢又異乎尋常,光焰衝天,燭照千裏。而所謂「多火」,說明不是偶爾一次。
正因為「神丘」經常有此種燃燒物噴溢,人們才會對之印象深刻,故能見載於多種古籍之中,但無疑《山海經》是最古老的。以今日看來,這無名自生的烈火隻能是天然氣噴湧的結果。十九世紀在土庫曼斯坦發生的一場天然氣大爆炸,火穴至今燃燒不滅,令當地人印象深刻,數代不絕。《山海經》中的這條記錄,顯然與之完全相同,符合科學的現象。
《西次三經》中說:「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從文意看,「玉膏」應即指石油。所謂「沸沸湯湯」,郭璞注釋為「玉膏湧出之貌也」。在穹窿地層構造中的石油(即隆起的背斜部分),受到來自大氣壓力或岩層的擠壓而噴出地麵時,是有很大聲響的,正如水沸騰之後的「沸沸湯湯」。《淵鑒類函》引《博物記》形容噴出地麵的石油「洎羕羕如不凝膏」,《嘉禾誌》形容石油衝出的聲音「如鬆濤聲」,這些描述都很寫實,與《山海經》的描述可以對照。
關於「是生玄玉」,郭璞注曰:「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從液體的石油中生出的「黑玉」,其實正是石油蒸發後,殘留凝固而成的瀝青。瀝青幹凝之後很有硬度,其斷裂麵又有一定的光澤,古人不知,誤以為是黑色的玉石。
古人不懂石油是從哪裏來的,認為是「白玉所化」。而白玉多產於河水之中,如新疆的和闐玉,故認為河中有白玉才流出玉膏來。黃帝部落以石油來服食與祭祀,顯然與對玉的神聖信仰有關。但石油吃了必然中毒,所以會喪命。古人不懂,還以為大酋長吃了神物升天成神了,因此郭璞注「黃帝是食是饗」才會說:「所以得登龍於鼎湖而龍蛻也。」而大量石油流入「丹林」中,發生氧化反應,呈現出各種顏色,古人便以為是「五色乃清」。
近人也有認為中國最早的石油記載是《博物誌》所說的臨邛火井,也有認為是《漢書·地理誌》說「清水肥可燃」,還有的認為《易經》的「澤中有火」等等。前二者雖說有理,但成書年代較晚。而「澤中有火」說的是《易經》革卦的組成形式,並非描述自然中液體燃燒生火的現象。所以中國最早關於石油的記載當是《山海經》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