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此次回國參加母校廈門大學九十華誕的紀念活動,又見到比我年輕的老朋友楊健民。人是會變的,但健民似乎什麼也沒有變,仍然是那樣一見麵就講學術、講書本、講刊物,仍然是二十多年前那一副深度眼鏡和那一種讓人信賴的書生氣。見麵時,他提到海峽文藝出版社將再版他的《藝術感覺論》,請我作序。我想了想,便答應下來了。

所以答應作序,第一原因是《藝術感覺論》寫得好,二十多年的歲月激流竟然沒有衝走我對這部著作的好印象。第二原因是此書與我有關。一九八五年我擔任文學研究所所長之後,想做點實事,就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室,命名為“新學科研究室”,由董乃斌擔任室主任,由程麻擔任副主任,並由我作為主編(董乃斌、程麻擔任副主編)著手組織編輯一套“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叢書的內容一部分是翻譯,一部分是研究專著。翻譯方麵有羅曼·英伽登的《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穀譯),杜夫海納的《美學文藝學方法論》(朱立元等譯),巴赫金的《文藝學中的形式方法》(鄧勇等譯),海德格爾的《詩歌、語言、思想》,洛特曼的《藝術本文的結構》,伊塞爾的《閱讀行為》,威奇的《元小說》,瑪莉·伊格爾頓的《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舍斯塔可夫的《美學範疇論》。而學術專著則有楊春時的《藝術符號與解釋》和《係統美學》,趙毅衡的《文學符號學》,程麻的《文學價值論》,陳植鍔的《詩歌意向論》,暢廣元的《主體論文藝學》等,還有一部就是楊健民的《藝術感覺論》。

這套叢書的名字特別用上“建設”二字,是為了與破壞性的文化性格相區別而突顯建設性文化性格,在此宗旨下,我和董乃斌、程麻收到楊健民的《藝術感覺論》時,都感到驚喜,覺得這部專著非常符合我們的學術訴求,它有中心範疇,有學科形態,有概念係統,自成一座帶有體係性的思維建築。讀了《藝術感覺論》初稿,我獨自尋思,如果能再產生十部到二十部楊健民似的論著,我們的“新學科研究室”,就不怕人家說三道四,就真的能立足於學術之林了。

我讓程麻向楊健民約稿,自然是對楊健民的學術水平和思維能力十分信賴,而這種信賴感最初是產生於讀了他的論文《論藝術發現》。以往隻知有科學發現,經健民點破,才意識到,文學藝術的創造也來源於“發現”。藝術發現不是來自理念,而是來自作家的感覺體驗、感覺反射和意象直覺等等。盡管我對論中的“發現本質、規律”等說法有所保留,但還是被健民的新鮮論說所啟迪。讀了國內的無數文學論,多數是讀了就忘,但讀了楊健民的這篇論文,“藝術發現”便積澱在心中了。無論是寫散文還是寫論文,我都會想到,有發現才寫,沒有發現就不寫。我曾勸告作家不要閱讀國內的所謂“文學理論”,因為這些自己也昏昏然的理論八股隻能撲滅作家的靈性悟性。但健民的理論不屬於此列,它倒是會啟發作家去體驗,去感覺,去發現,去悟前人所未悟。

健民的《藝術感覺論》實際上是“藝術發現”的進一步提升和係統化。但是經過一番精心建構之後,此書卻成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少見的高質量的理論著作了。我真希望從事文學批評的人能讀讀這本書,讀了之後,將會更明確,文學批評的關鍵就在於它一定要從“藝術感覺”出發,而不可從什麼“標準”、“主義”即理念出發。倘若天生沒有“藝術感覺”,最好早一點離開“文學批評”這一行。偉大的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不到四十歲就去世了。但他的文學批評卻影響和造就了幾代俄國作家,這其中的秘密就在於別林斯基天生有一種藝術感覺器,他憑藝術感覺從事批評,從未作過“標準”與“主義”的俘虜。楊健民的論著抓住了文學批評的要害。穴位點中了,整個理論係統也活了,這大約正是《藝術感覺論》值得再版的理由。

剛剛返回美國的落基山下,時差尚未克服,隻能匆匆說些話,算是共鳴吧,與故鄉的一顆質樸而有才華的心靈產生一點形而上的共鳴。

劉再複

二〇一一年七月九日

於美國Colo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