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1 / 2)

當代我國的文藝理論建設正以它的全方位躍進的方式,步入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時代。這可以說是一個多題目、多學科並進的時代。由此,我相信,在文藝理論這個廣闊領域裏,藝術感覺理論至少有它的一席之地。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無疑應當以當代文學創作的活躍為參照係。一大批優秀作品的誕生過程也許可以說明,它們的創造者在觀察生活中,正是飽汲了對於外在世界生活現象的感覺,並且傾注了對這些感覺的思考和把握。因此,我既絲毫不認為作家的藝術感覺可以不以觀察生活為基礎而進入冥冥狀態之中,也絲毫不認為對於藝術感覺的探討將是對我的精力的無端浪費。我十分樂於玩索這個饒有趣味的題目,盡管它對我來說尤為艱難。

對於藝術感覺的描述本來就是困難的,而要對它作出一定的研究——即不僅描述而且論證,則更顯出其難度。我已經預料到,作家的創作實踐無疑足以承受藝術感覺的理論分量,但我卻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理論準備而將陷入種種的局促和凝滯。這將給我造成某種精神負擔。然而,理論的良心和學術的勇氣,卻如此鄭重地提醒我不能遲疑下去,並且,必須把步子邁得堅決一些。

藝術感覺對於藝術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都是必要的。藝術創造在於對外在世界生活現象的感覺,藝術欣賞在於對作品所提供的生活世界的感覺,它們都是在藝術感覺這一基點上顯示出特定的藝術能力。當然,我們並不企圖把藝術當做純粹的“感官藝術”,我們隻是從感官感覺出發,去探尋藝術創造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曆程。我想,以逼仄和浮滑的態度去對待藝術創作中的審美行為和心理曆程,將導致人類的不自知,並且相應降低人的精神品位。文藝理論研究的開放性表明,人們將可能對每一種創作心理現象作出精細的解剖,從中發現那些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了的“規律”和本體構成。由於實驗條件的限製和現有心理學資料的不完備,這些對於藝術心理學的微觀探討可能會出現種種偏頗甚至失誤。但我卻從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中得到了某種安慰。這個定理告訴人們,任何一個理論結構無論多麼重要多麼嚴格,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十全十美。出於既有的理論準備和特定的理論視點,並且相應於個人的研究能力,我將本書所討論的藝術感覺的範圍局限於對作家的感覺世界的考察——而對藝術欣賞(接受)者和批評者的感覺世界的考察,隻能留待今後了。

自從文藝理論研究從刻板的研究教條中解放出來之後,幾乎每一個具有藝術良知和理論能力的人,都覺得自己有資格從任何一個微觀方向或角度對文藝理論重新進行審視。正是如此,大多數人已經不再輕易地將藝術感覺視為先驗唯心主義或主觀唯心主義,而力求多角度、多方向地作出論證。但我依然覺察到,相對於紛紛攘攘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對於藝術感覺的研究卻未免粗淺。這種現象不得不使我企圖開辟另一個研究方向:將藝術感覺作為一種特定的“感應”方式,並且將它的結構和功能納入形成藝術感覺過程的“選擇”和“建構”的圖式之中。

這個研究方向包含著藝術感覺本體結構及其與作家的其他創作心理現象(如感情世界、經驗世界、記憶世界)的關係的闡釋,包含著藝術感覺的功能測定(作家對於感覺的把握的功能測定和藝術觀察、藝術發現、審美體驗中的知覺功能測定)。在我看來,過去對於藝術感覺的研究之所以流於粗疏和簡率,原因恐怕在於忽略了對藝術感覺的本體結構及其意義的細致考察。雖然,作家的感覺方式並不如此明顯地顯示出我們所描述和論證的藝術感覺程序和層次,但我相信,任何一位作家的感覺方式都將具有結構方麵和功能方麵的本體意義。當然,我在這裏所做的,將僅僅是理論意義上對於創作心理過程的部分拆卸;實際上,作家的感覺過程和感覺方式往往是不容易追溯的。我隻是從許多作家的創作談或回憶錄所提供的片斷材料中,捕捉到一些心理現象,並企圖運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去做出相應的解釋。因此,對於作家的感覺世界的把握,仍然是一個十分誘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