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原型體驗:氣質性的感覺反射(2 / 3)

這就涉及原型體驗中的心態問題。既然,作家在原型體驗中所感受到的情緒具有不確定性,那麼,作家在感受這種情緒時,他的心態就可能是模糊的、朦朧的。科林伍德在描述作家這種心理過程時說:“他所意識到的一切就是某種心神不定,或是興奮,他所感受的東西在他身上繼續發展,但對它的性質,他卻一無所知。”作家的這種模糊心態雖然可以單獨形成一種心理行程,但是它在切入作家的總體審美體驗過程中,卻又難以分化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這種模糊心態在加入作家審美體驗的總體心理行程中,所顯示出來的性質是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也就是說,作家可以意識到湧動他的原型體驗的,是一種情緒;但是,對於這種情緒的性質,他卻是處在無意識狀態之中的。這樣的現象往往很能激起作家的感覺興趣。正因如此,原型體驗的情緒性,並不直接源於作家心態的模糊性,而是源於作家感覺的氣質性。氣質性的感覺是作為中介性質,介入作家心態與原型體驗之間的。所以,把握作家心態與原型體驗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把握作家的氣質性感覺。

作家在原型體驗中所表征出來的氣質性的感覺反射,並不能立即將主體的獨特體驗轉嫁給對象。反之,往往是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一下子便吸引住了作家,使他表現出有如童心般的質樸、真誠和天真;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往往使一些作家感到某種程度上的滿足,從而滯留在一些表層感覺上。托爾斯泰創作《複活》時,第一次描繪瑪絲洛娃的肖像,寫得如此之醜:“她是一個瘦削而醜陋的女人,她所以醜陋是因為她那個塌鼻子。”這裏,托爾斯泰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氣質性感覺,片麵地強調了瑪絲洛娃的妓女身份,把醜作為她的主要特征,而忽視了瑪絲洛娃作為一個備受欺淩的半農奴的少女的動人素質,這顯然是感覺的不準確。在後來的修改稿中,托爾斯泰感覺到了這個少女的美的素質,想強調他對她的同情,著重把美作為她的主要特征,結果又忽略了妓女生涯對她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摧殘。托爾斯泰對於瑪絲洛娃的原型體驗,沒能準確地描繪出瑪絲洛娃的外貌特征,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氣質性的感覺反射,導致了他總是偏於對瑪絲洛娃某個方麵的體驗,而忽略了其他方麵。直至他對瑪絲洛娃的體驗進入了深層體驗後,他才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對象的特征:

那個女人整個臉上現出長期幽禁的人們臉上那種特別慘白的顏色。使人聯想到地窖裏馬鈴薯的嫩芽……她的眼睛顯得很黑,很亮,稍稍有點浮腫,可是非常有生氣,其中一隻眼睛略為帶點斜睨的眼神。她把身子站得筆直,挺起豐滿的胸脯。

這是第二十幾次的修改稿,既寫出了客觀對象的美與醜的混合,又寫出了作家主體感情上痛惜和厭惡的混合。它是氣質性的感覺所難於達到的極致。當然,不能否認,憑著氣質性的感覺,作家有可能寫出感情真率的作品來;但也不能否認,有些作家的才華往往就中斷或消失在這樣的氣質性感覺上。因為作家的原型體驗畢竟是一種初始的審美狀態,這種審美狀態以其原始性的感情衝動引發了作家的一種充沛的情緒;隨之,作家進入了對這種情緒的原型體驗,由此產生了氣質性的感覺。不難看出,氣質性的感覺就是作家在原型體驗中對於情緒反應的一種感知。威廉·詹姆斯在談到美感時,曾經提出一種奇特的情緒論並作出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