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再版後記(1 / 1)

一九八七年,我在福建社會科學院工作時,申報了一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藝術感覺論”,課題被列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再複研究員主編的國家“七五”期間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文藝新學科建設工程”。此書由於再複先生的極力推薦,於一九八九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可是當時印數很少,以至於多少年後還有不少的文藝學碩士、博士向我要書。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福建省實施了資助出版優秀學術著作的項目,海峽文藝出版社選報了再版《藝術感覺論》的選題,獲得通過。接到通知後,我一直躊躇不決,是做大麵積的修改還是稍作改動。我把全書認真讀了一遍,覺得我當時所提出的關於“藝術感覺”的某些觀念以及某些問題至今依然有生命力,盡管當時年輕氣盛,激情有餘,思考不足,有些地方的論證不夠縝密,但是它留下了我年輕時代一個鮮活的印記。所以我決定對該書不做大麵積的修改,放虎歸山,回到我的原生態。

《藝術感覺論》出版後,獲得了“全國青年優秀美學學術成果獎”。一九九一年,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在廈門召開年會,學會會長王朝聞先生在會議期間讀了《藝術感覺論》,寫下一段熱情洋溢的文字,獎掖了我這個後進。後來,孫紹振教授在香港的報紙上發表了評論《藝術感覺論》的文章。最近,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小新研究員和陳舒劼博士在《福州大學學報》又發表了對《藝術感覺論》研究的論文。所有這些,現在都收入本書。

二〇一一年四月,再複先生回到母校廈門大學參加九十周年校慶和係慶,我專程到廈門拜訪了他。我們一見麵,他就熱情地擁抱了我。二〇〇二年,我赴台灣東海大學出席學術會議後取道香港,到香港城市大學拜訪了再複先生。其時,我們已經十幾年沒有見麵,彼此都異常興奮。又時隔了將近十年,我們在母校廈門大學再次相遇,時空並沒有消逝我們共同的學術熱望。我告訴再複先生,海峽文藝出版社準備再版我的《藝術感覺論》,請他作個序。他聽了以後極為高興,欣然答應。隨後再複先生赴韓國出席“多元社會的自我與他者”學術研討會,發表了《多元社會中的“群”“己”權利界限》的演講(見二〇一二年第一期《讀書》)。七月份,他回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立即就為《藝術感覺論》再版寫了序言。在這個序言裏,再複先生表達了當年他對《藝術感覺論》的厚愛。我由衷地感謝他!

《藝術感覺論》是我的學術生涯的一個地標。當年我從一本薄薄的被當做反麵教材的馬赫的《感覺的分析》得到啟發,萌生了寫作《藝術感覺論》的念頭,今天看來還真是冒失,顯然當時的學術準備是很不夠的。然而正是有那麼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衝勁,才有了這本並不成熟的《藝術感覺論》。我有時想,如果是今天我想起了這個選題,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呢。還好,當年有我夫人的一再鼓勵,還有隻有兩周歲的女兒那雙可愛而天真的眼神,我還是堅定地趕鴨子上架,爬了我的“路漫漫”的格子。

今天,我在電腦上敲下了這些文字,想起當年“爬格子”的艱辛,多少顯得有點豪氣,當然也有幾分失落。當年“爬格子”翻過一頁一頁稿紙時那種響動的感覺,如今是不會有了。“感覺”原來是如此地奇妙,何況是“藝術感覺”?

《藝術感覺論》再版,是我人生一大幸事。當年很“學術”的我,如今卻“學俗”了。一介俗人,說來說去難免還是一番俗事。但是,我還是要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師長和朋友。

作者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