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德華·查利弗拜會他之前,就聽說他曾開過一張麵額100萬美金的支票,後來那張支票作廢了,他還特地將之裝裱起來,掛在牆上以作紀念。
所以當愛德華·查利弗一踏進他的辦公室之後,立即針對此事,要求參觀一下他的這張裝裱起來的支票。愛德華·查利弗告訴他自己從未見過任何人開具過如此巨額的支票,很想見識見識,好回去說給小童軍聽。
他毫不考慮地就答應了,並將當時開那張支票的情形,詳細地解說給查利弗聽。
查利弗先生並沒一開始就提起童軍的事,更沒提到籌措基金的事,他提到的隻是他知道一定很有興趣的事,結果呢?
說完他那張支票的故事,未等他提及,那位董事長就主動問他今天是為了什麼事?於是他才一五一十地說明來意。出乎他的意料,他不但答應了愛德華的要求,而且還答應讚助5個童軍去參加該童軍大會,並且要親自帶隊參加,負責他們的全部開銷,另外還親筆寫了一封推薦函,要求他在歐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他們所需的一切服務。愛德華·查利弗先生滿載而歸。
查利弗先生若非事前知道他的興趣所在,一見麵就談得投機,引他打開話匣子,事情恐怕就沒那麼順利了。
在人性叢林中,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同樣,每個人的興趣也不一樣。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專門揣測他人的意圖,迎奉他人的喜好,以使自己做出討人喜歡之舉。當然這種人不值得效仿,但有一點對世人有所啟發:他們為何要迎奉他人?無非是有人喜歡他們如此。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要忽視了一點,即滿足他人的興趣。不能隻顧自己的喜樂愛好,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一旦你的興趣與他人產生衝突時,就會給你們的交往設置一種障礙。
如果你要使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讓他人對你產生興趣,你必須注意一點的就是,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你要別人怎麼待你,就得先怎麼樣待別人。如果你想贏得人心,首先要讓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誠的朋友。如果你想說服他人,應該首先從稱讚與欣賞他人開始。
在業務活動中,采用這種方法會不會有效果呢?讓我們看看紐約第一大公司——達威爾諾麵包公司的頭頭遇到的事。達威爾諾先生原想為紐約一家旅館供應麵包。四年間,他每周都會去找旅館負責人。他甚至在旅館裏租了間房間,住在那裏,以便達成有益的交易。不過,到最後他還是沒能談成。“但後來,”達威爾諾先生說,“我考慮了人的相互關係的本質以後,我決定改變策略,弄清旅館負責人對什麼感興趣。我了解到,他是美國旅遊服務員協會的成員。不僅是這一協會的成員,而且還是協會的主席。無論這一協會代表大會在什麼地方開,即便是跋山涉水,漂洋過海,他也會出席。於是,第二天見到他,我開始談起這個協會。結果如何?他非常起勁地給我談了半個小時。我一下明白了,協會是他愛談的話題,是他的嗜好。當時,我壓根兒沒談麵包的事。可沒過幾天,旅館的財務管理員打電話給我,請我帶樣品和價目表去。‘我不知道,您和他在一起幹了些什麼’,財務管理員對我說,‘但是您可以相信,您現在可以和他達成協議了’。想想吧!我想達成這個協議已經有四年了。假如我早不費勁地了解到這個人對什麼感興趣和他想談什麼的話,協議早就達成了。”
對他人感興趣的人,會得到感激。因為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對我們有興趣的人。
當你表示出對別人的興趣,希望進一步了解他,不是出於可怕的好奇心,而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幫助或服務,那對方就會很感激,覺得榮幸。同時,你也就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3.會說曲話,委婉含蓄尊重人
一個會說話的人,他知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委婉含蓄無疑是他們的一大“招數”。一個會說話的人,很明白當做不到別人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時,應該如何去說“不”,同時還要讓對方理解。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因此,他們會先傾聽對方的請求,然後再用比較真誠的話委婉地拒對方,並盡可能地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意見,以便他人參考。
康斯坦丁·沃爾涅是法國的革命家,1797年夏天,他去拜訪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沃爾涅為了能夠獲得周遊美國各地的權利,便請求華盛頓為其開一張介紹信。這讓華盛頓左右為難:如果他開了,就是假公濟私;但是如要不開,又會抹了他的麵子。思前想後,華盛頓最後在紙上寫上了這樣一句話:“康·沃爾涅不需要喬·華盛頓的介紹信。”
一個會說話的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會遊刃有餘地展示幽默語言的魅力,令人忍俊不禁,或者由衷折服。
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問文豪蕭伯納:“您看我現在有多大年紀?”
“看您的牙齒晶瑩,像18歲;看您蓬鬆的卷發,有19歲,看您扭捏的腰肢,頂多14歲。蕭伯納一本正經地說。貴婦人高興地禁不住跳了起來:“那您能否準確地說出我的年齡呢?”“那麼就請您把我剛才說過的三個數字加起來吧!”
有時,對於有些不便於直接說明白的事物,用一些相應的同義詞語婉轉曲折地表達出來,這就是婉言。利用同義詞語可以表達婉言義。
生活中,有些事物或現象,人們不願意直接說出來,尤其是死亡。例如,“元旦剛過,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七月盛夏,朱委員長不幸逝世……九月,毛主席又永遠無可挽回地離開了人民”。這裏忌諱說“死”,而用“與世長辭”“逝世”“永遠無可挽回地離開”來婉言表達出來。
還有一些疾病、生理缺陷等,人們一般不願意直說,而這個時候就要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了。聽力很差接近於聾,說成“耳背”“重聽”。生病,有時候也不直說,而說“不舒服”“不適”。至於需要客氣地說人生病,就說成“違和”“欠安”等。
在與別人交談的過程中,說到自己,有時候采用表示謙虛的說法。例如,把自己的意見說成“不成熟的意見”,把自己的突出成績說成“(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我做了)一點工作”,等等。
采用虛擬、假設語氣或者商詢語氣也是委婉的一種。例如,不說“你馬上去”,而說“你是不是馬上去一趟?”說對方的行為“還好”,其實就是說“不怎麼樣,勉強過得去而已”的意思。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直言和婉言各有用武之地。通常,在家裏,在親朋好友之間,可以有什麼說什麼。在其他場合,或對不很熟悉的人,說話時就要謹慎一些了,適當使用一些委婉語言。比如說,你的朋友建議你去看電影,你身體不舒服,不想去,就可以直接告訴他;但如果是初次相識、剛認識不久的朋友,或者你很敬重的人,就要委婉一些,可以說“我有些不舒服,我們明天去看,行嗎?”不直接表示反對意見,而把自己的意思包含在所說的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