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獎章,常常讓他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他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他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他們愁腸百結;一次得失,常常讓他們殫精竭慮。
我們都知道“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要取到常人得不到或不易得到的收獲,就是付出常人不舍得的代價這是最高明的處世之法之一。智者牢記古人的教化,所以當常人爬上一架梯子的時候智者往往已經站在了山頂。
眼前的名是繩,眼前的利是繩,眼前的欲是繩,眼前塵世的誘惑也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吃虧是福”這句話,表麵上聽起來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實際上,這句話滲透著卻是處世的大智能。
其實,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能不能夠,願不願意吃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與否,思想高尚與否,行為善良與否的真實寫照。一般的人不吃虧,聰明的人甘於吃虧,比聰明的人更聰明的人樂於吃虧。把吃虧當作一種福氣,是一個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煉到這樣一種境界,也是人生趨於完美的表現,修煉的過程也是人生趨向於完善的過程。這種偉大的境界並不僅僅表現在轟轟烈烈偉大的事情上,很多的情況下,日常的、平凡的、瑣碎的小事,更能體現出這種偉大品格的存在。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不怕吃虧的人。虧己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也因而對他更加的敬重,這樣,虧己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是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那些胸襟寬廣又能虧己的人。相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心胸窄,愛計較,不肯虧己之輩?
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別人所謂的天真、迂腐、軟弱的背後,其實是一個豁達、淡泊、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
正因為如此,好人鬥不過壞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壞人的暗算與偷襲。即便這樣,貪圖蠅頭小利的“聰明者”終將被“聰明”所誤,最終吃大虧的也往往是那些“聰明者”,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並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悅之中,所以說,廉價的得到是最大的失去,真情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也是回報率最高的付出。
沒有人願意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沒有人願意和唯利識途的人共事,沒有人看得上在瑣事上糾纏不清的人,沒有人瞧得起得理不讓人的人。
吃虧也是做事的智能,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3.裝出自己的愚,啟發別人的智
“難得糊塗”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在與他人交往中,切忌與人發生爭鬥,該糊塗時就得糊塗,要學會裝出自己的愚啟發別人的智,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辦事技巧。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隻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隻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隻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兩人又將情況向孔子說了一遍,孔子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雖然心裏想不通,但仍老老實實地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麵上絕對服從,心裏卻不平。他認為孔子老糊塗了,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一天中,孔子的兩句話一一靈驗,若不是孔子的兩句話,顏回、他妻子、妹妹或許都會在一天內身亡。
第二天,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非常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意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就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麵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裏,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大智若愚”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倘若處處精明,隻會讓你輸了生活的趣味,因此做事不必處處獲勝。一個處處精明、斤斤計較的人,他的視野及心胸一定不夠寬廣。人隻要在某一處或某幾處精明就可以了,何必處處精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