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變則通——糊塗的辦事技巧(二)(1 / 3)

被人稱讚為精明能幹心裏不免會得意一番,而被評價為糊裏糊塗則心裏自然不會太爽。誰願意在別人眼裏是個“糊塗蟲”呢?但是,在必要的時候,還是應該假裝糊塗。過於精明的人,通常容易吃虧,因為凡事斤斤計較,容易讓別人有可乘之機,做事時若能糊塗一點也是好的,不過,可不是該精明時糊塗,該糊塗時精明。當然,所謂精明和糊塗的定義是因人而異,不過最聰明的方式,就是做個不斤斤計較的人,有的人總是小事上“小鼻小眼睛的”,處處與人爭些蠅頭小利,其實若能稍微放掉一些小聰明,以自己的拙引發別人的智,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問禪。他隻是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直到杯滿,後繼續注入。

這教授望茶不息溢出杯來,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杯子”南隱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說禪。”

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能裝新水;不善於“遺忘”,如何能獲取新知。所以“空”其實是智能最大的標誌。悟空之人已經裝滿智能的第一杯水,正在蓄存他的第二杯。

智者必定是自愚自謙的,因為智者善於發現他人的智能,驚奇於他人的想法,像孩子般善於學習。真正的智者,他眼中的人都是充滿智能的;真正的智者,能夠從三歲小兒的口中發現生活的真理;真正的智者,能夠從農夫村姑的樸素的話語中領略到智能。故謙虛不是矯揉,是智能之大德也。

做事時的糊塗並不那麼容易理解。對於糊塗二字,確實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很難說得清楚。職場中的智慧與糊塗更是不可分離的詞彙,有時幾乎可以將兩者等同起來。

職場圈裏大智若愚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法寶,有時小聰明會辦壞事,不如學會“智慧”地處理每一個突如其來的事故。新人最容易工作出錯,不如多多求助公司中的老同誌,把自己“愚笨”的一麵充分展現。他們看到你如此“愚笨”“不開竅”,自然很樂意幫你。

在工作職場上,我們常看到一些自以為聰明和自以為是的人,或見風轉舵的小人,有些人精明有餘卻聰明不足。僅有個聰明腦袋是不行的,還要有一顆糊塗心才可以。凡事不能計較得太清楚,那樣事物在你眼裏就不再美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在當時很難判斷,是吃虧或是占便宜了,是非曲直,也許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明了,當然也可能要過很長時間才能明了。也許吃虧的反而是占了便宜,占了便宜的人反而吃了虧呢?每天都會發生如此多的事情,有什麼不可能呢?

世上之人如此眾多,對一事物的看法自然不會相同,如所有的事物一樣,現實中人們對“糊塗”下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所謂“難得糊塗”,隻不過是做出來的糊、大發議論,相反他們總是做出一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的樣子,躲躲閃閃裝糊塗。這樣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麼人也不會得罪。他們覺得隻有左右逢源,才活得安全、活得自在。到萬不得已時,他們也會站出來,不過一定會是在最適當的時機,即使是站出來說,也會是一副“酒醉不醒”的模樣。

還有一種看法,說糊塗是一種境界,意味著人懂得了未知和朦朧,進入了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探索階段;難得糊塗,也就是難得有疑問,能夠提出問題,即是古人所說的:“智,莫大於闕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因為人們都懂得“入道彌深,所見彌大”的涵義。

另外也有人認為,糊塗人生是一種真正的高智慧,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境界。因為最高的智慧應該已經看穿了內與外、榮與辱、盈與虛的界線,達到物我混同為一、萬物與我並存的境界,所以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糊塗才叫真聰明。因此,又有人把糊塗和“混沌”聯係起來理解,那更是一種混同自然的“大象無形、瑚隱無名”的智慧了。

人們對糊塗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是哪種“糊塗”,隻要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自然會在辦事過程中運用得當,使你受益匪淺。

在民間,流傳著一類反映了貫穿中國幾千年曆史、浸潤整個社會生活、甚至成為民族意識特性的理念的俗語:如,“水清不養魚”、“凡事莫較真,較真沒好人”。

當然,“糊塗”哲學也不可濫用,大是大非麵前絕不能糊塗,原則問題更是不能糊塗。因糊塗而丟命的人不是沒有,秦時丞相李斯一時糊塗,趙高奸謀得逞,自己遭受腰斬於市。宋朝宰相呂端,平常糊塗,每遇大事總有卓見。真宗繼位,君臣朝拜,唯有呂端不拜,直到看清確實是太子時方才下拜。

當然,因“糊塗”而出現像上麵所述之事在現實中畢竟還是少數,因此“糊塗”哲學在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更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符合人們保護自己生活隱私的心理,可以讓你周圍的人避免了很多不安和尷尬;它能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段互不衝擊的緩衝區,來調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不和諧及可能發生活的衝突。它要求人們用一種比較低調的方式對待周圍的各種侵害;對身邊的事非利害不要過於敏感,盡量保持心裏的平衡與平靜。這似乎與老莊的“清靜無為”有點相近,但對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確實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要做到“糊塗”,那麼就不了智慧、修養、和勇敢。這樣的“糊塗”常常是大智若愚,需要人用你的智慧參透人生,領悟人生的真諦,不為生活中的各種幻覺和霧障遮住眼睛,把事情看得遠一點;它需要人有一種超脫的心態,有一種平如鏡、淡如水的,淡泊一切得失的心境;還需要有一種勇氣,一種平淡的哲學,堅持一生一世,並非易事,沒有一種犧牲精神,沒有一種挑戰自我的膽量是做不到的。

在做到“糊塗”以後,那就要學會以自己的“糊塗”去激發別人的“聰明”,因為在辦事過程中,如果你把自己表現得太精明和聰明,反而會辦不成事。假如你露出“愚”的一麵,別人或許會欣然接受你,從而做起事來才會更順利。

4.大愚中藏智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一天,一個賣鴉人挑了兩個大籃子在肩上,每個籃子上有一隻黑雞,他假裝呆笨的樣子在城裏走著,叫道:“賣烏鴉,你要買一隻大烏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