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他把雞當鴉賣,一定是個呆子。有一個人看見了,以為可以照鴉的價錢買一隻黑雞,那是多麼便宜的事。於是他對賣鴉人說:你的烏鴉值多少錢?”這賣鴉人答道:“每隻五角。”於是這人給他五角錢,正要從籃子上麵拿那隻大雞,這賣鴉人把錢放進衣袋後說道:“不是,不是——不是那個,烏鴉在這裏麵!”他拿了一隻出來說道:“你難道連雞與鴉都不會分別麼?”
買鴉人認為賣鴉人愚鈍,竟會把雞當成鴉來賣,其實他不知道這正是賣鴉人的聰明之處所在,他若不是那樣做,別人會去買鴉嗎?不一定。買鴉人自以為聰明,為貪圖小便宜,結果卻買了原本並不需要的鴉。許多人就是這樣,賣鴉人抓住對方這一弱點,把愚蠢的假象展示於人,結果達到了心中預想的目的。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文靜又怕羞的孩子,很多人把他看作是傻瓜。
鎮上的人總是喜歡捉弄他。他們經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五分的,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婦人看到別人又這樣捉弄他,覺得他很可憐,便對他說:“威廉,難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錢嗎?”“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當人們到達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地步時,他們的境界可以說已經超出了常人想像的範圍了。智者不會拿出一些世俗的事情去表現自己的大智能,常常認為把時間放在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麵是在浪費人生青春和生命時間。在他們“愚”的時候,也閃爍出了智能的光芒。小時候的威廉·亨利·哈裏遜就表現出了他被人忽略的智慧,表麵上看小威廉不去撿一角的確實是有點愚,但兩個五分的就等於一角了,更何況經常可以撿呢?恐怕會遠遠地超地那一角吧。“愚”者的智慧就在於此,當然也不僅限於此。
大智若愚是一種境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大智若愚者,雖“愚”卻心胸開闊,處事有著不同的風範,不為小事所纏身;大智若愚者,雖“愚”卻自製力很好,能很好的控製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情懷;大智若愚者,雖“愚”卻做事謹慎,考慮周到,顧全大局。
而當今社會中,有許多人真可謂是與大智若愚者形成強烈的對比。隻顧自身的利益,任何有阻自身利益的事情,無論對錯,不顧道義,皆不能容。這種行為本身就降低了自身的素質,同時也讓別人認為你不是一個可以相交的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孤立起來,同時就失去了人格的魅力,這種行為確實是種愚昧的行為,而不能稱之為大愚中藏智的表現。
二戰結束後,以美英法為首的戰勝國經過幾次磋商,最後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事務的聯合國。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經過商議,果斷出資幾百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無條件地贈給了這個剛剛掛牌、身無分文的國際性組織。同時,洛克菲勒家族也把毗鄰這塊地皮的大麵積地皮全買下了。
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出人意料之舉,使得許多美國大財團非常吃驚。人們紛紛嘲笑說:“這簡直就是愚蠢之人的行為!”
可奇怪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建成,毗鄰它四周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於捐贈款數十倍,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進了洛克菲勒財團。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洛克菲勒家族敢於在放棄中掙大錢之舉,無疑是大愚中藏智的經典。
敢於放棄,取決於真正的聰明,絕大的智慧。而一切斤斤計較、機關算盡的聰明,歸根結底都是“小聰明”,到頭來得到的隻會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古人雲:大智若愚,是一種超脫凡俗的智慧。在與人交往或做事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古人的做法,大智若愚絕對是一種明知的表現。
李龍應聘到某公司任職時,他所在的部門經理對他有著防備之心,因為李龍各方麵都很明顯地強於他,這位部門經理是自學成才的“土八路”,李龍是海外歸來的“洋博士”。李龍上班的第一天,部門經理就拍拍他的肩膀說“老弟,我隨時準備交班”,眉宇間透露出一絲悲涼。可李龍知道自己的身份,部門經理是上司,他是經理的助理,他們之間是上下級的關係,而且李龍並不曾想過“搶班奪權”。
於是李龍想了一個大智若愚的辦法,以消除上司對他的防備之心,因為如果李龍稍有張揚,他的才氣就會噴湧勃發的,立刻會反襯出上司捉襟見肘的尷尬。在業務會上,李龍對自己的真知灼見、遠見卓識有意打下埋伏,留下思維的空間給經理作總結。平時李龍表現盡量“俗”一點,收起鋒芒,經常向經理請示彙報,不擅作主張,尤其是一些決策性的工作,都等著經理表態。有一次,經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筆生意其實李龍看得很準,肯定能賺大錢的,他還是向遠在千裏之外的經理請示,說自己吃不準,請經理定奪,把“功勞”安在經理的身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經理對李龍消除了戒心,他把許多重大的決策權都主動交給李龍,使李龍縱橫馳騁地發揮自己的才華,沒有後顧之憂。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的不是展示在人前的小聰明,而是人前的愚,人後的智。一旦掌握了大愚中藏智的技巧,辦起事來將會得心應手。
5.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曾有這麼一則短文,一家報社為了宣傳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打算刊登一篇有關介紹的文章,初稿出來後,想找幾張反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生活氣息的舊照片與城市現狀進行對比,但苦於城市發展變化太快,像這樣的老照片已不太好找。於是單位領導就將此項任務布置給了幾個經常外出采訪的記者,這些人懶於大量走訪人員收集舊照片,出下策拍了幾張“老照片”。自作聰明的他們,找來幾個朋友,在城市的某個破舊巷子,穿著找來的破衣爛衫,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照片經過處理後變得發黃,總算是交了差。文章照片刊登出來後,感覺效果還不錯,而且報紙的銷量也可以。正當這幾個人還沉浸在創造“曆史”的興奮中時,單位領導發現了問題:照片中有幾個人腰上還別著手機。
毫無疑問,這幾名記者必然會受到相應的處分。可見,對待工作如果不盡心盡力,搞那種欺上瞞下的事情,難圓其說,最終隻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