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萬徑人蹤滅的人生的艱險照見了她生命中獨釣寒江雪的孤獨,無人來分擔,唯有一人擎著蓮花的夢照見自己崎嶇的人生,燈火如豆,卻是星光,照著人生萬水千山。
林徽因和梁思成風雨飄搖的航程,是一浪接著一浪的襲來,不久傳來噩耗,他們存在天津銀行地下室的資料被大水淹了,他們戰前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古建測繪考察成功毀之一旦。這個打擊讓他們抱在一起痛哭。
林徽因沒有為一路的艱險,沒有為艱難的困境,沒有為沉重的病勢痛哭過,卻為她的理想被命運拆台而大哭。一個又一個亂世的大浪將他們打到絕境,曾經以為無路可退,但是當潮水回流一寸,他們的希望就浴血奮戰,前行一丈。
因為前途渺茫,營造學社裏很多成員都走了,而拖著沉重病體的林徽因卻沒有放棄希望,她始終相信著抗戰一定會勝利,而她和梁思成為之貢獻了大半生的建築研究工作一定會繼續下去。所以林徽因開始大量讀書,讀《史記》、讀《漢書》,為研究漢代或更早期的建築開始做準備。她孜孜不倦地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進去,讓梁思成開玩笑說她簡直成了一個漢代人的生活習俗細節的專家。
正如林徽因在散文《彼此》裏說:“當前的艱苦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充滿整一個民族,整一個時代!我們今天所叫做生活的,過後它便是曆史。客觀的無疑我們彼此所熟識的艱苦正在展開一個大時代。所以別忽略了我們現在彼此地點點頭。且最好讓我們共同酸甜的笑紋,有力地,堅韌地,橫過曆史。”
是的,有力地,堅韌地,橫過曆史。所以時代之難,不妨礙她斷岸簪影,荒畦落履痕。
林徽因在這裏給女兒講解了杜甫的《北征》:“……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況我墜胡塵,及歸盡華發。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鬆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麵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當林徽因一字一句念著這首詩,我想她一定如眼淚流滿胸懷的虛穀的黃金虎,溺此激流過平川,而當可以舒展手腳,定要再虎嘯風生。
所以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定下心來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決定整理手頭上保存的營造學社多年考察的資料,將之付印。在一路的艱途裏,他們丟光了家裏所有的細軟,卻唯獨把這些資料緊緊抱在胸前。而在天津被水淹的那些,由朱啟鈐等人把它們逐頁晾幹,裱在坐標紙上。底片已毀,朱啟鈐又將過去洗印的照片重新翻拍,從這批複製膠片中選出了最重要的一批古建築圖片各加印兩套,寄給梁思成。
國內沒有印刷條件,就請求美國朋友費正清夫婦的幫助,送到美國印刷。梁思成和另一個營造學社學員承擔繪圖工作,而林徽因則負責英文文字的解說和編撰。因為李莊沒有電燈,平時他們點燈光如豆一般的菜油燈,而唯一一盞煤油燈就成了林徽因和梁思成趕活時最高級的設備了。也就在這盞煤油燈下,他們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同時也用英文撰寫並繪製了一部《圖像中國建築史》。林徽因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並執筆寫了《中國建築史》中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她介紹了宋、遼、金時代,中國宮室建築的特點和製式,以及宗教建築藝術,中國塔的建築風格,遼、金橋梁建設,乃至城市布局和民居考證。但是這本書她卻沒有署名,甘願站在梁思成身後,把夢想賦予他。
但是這本書一直到他們逝世多年後才得以出版。當梁再冰看著父母在這本書裏精美的繪圖和文字解說時,說:“我不禁想起了爹爹媽媽和我們在李莊的日子,覺得那真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他們不堅持的話,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工作即使不完全中斷,也必定會受到重大挫折。”
在這裏林徽因和梁思成還恢複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他們在李莊出版了兩期,從刻蠟版到裝訂成冊完全是手工操作,連林徽因的老母親都參與了裝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