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17世紀歐洲文學(1 / 3)

近代歐洲文學是在封建王權獲得鞏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漸次確立的曆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17、18世紀,歐洲主要國家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新舊文化、各種政治勢力之間衝突激烈,資產階級發展壯大,正在為問鼎政權(在英國則是鞏固革命成果)製造輿論。這一時期的法國、英國、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居於中心位置,各種文學體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擴展,藝術形態向著現代文學嬗演,性格戲劇、啟蒙戲劇為現代社會問題劇提供了範式,感傷文學為浪漫主義敘事提供了借鑒,哲理小說在創作理念、社會功能方麵也為現實主義小說開拓了方向。

小引

經曆了文藝複興運動,歐洲文學的鍾擺在17世紀整體回撥。在以法國為代表的君主專製地區出現了文學複古態勢;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的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學代表著英國文學的時代趨勢;西班牙等地出現了巴洛克文學。古典主義文學是17世紀歐洲文學的主潮,本章重點講述古典主義文學的成因、特征、發展概況,並重點評析代表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17世紀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英國則經曆了資產階級革命,彌爾頓的詩作表現了英國清教徒革命家的戰鬥精神。

法國是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專製國家,法國王權和資產階級之間相互妥協的政治結構促進了古典主義文學的發展和興盛。17世紀歐洲文學的中心是法國,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主要形式是戲劇。古典主義戲劇具有政治上擁護王權,思想上提倡唯理主義,藝術上重視規則、模仿古代、嚴格恪守“三一律”等方麵基本特征。

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創作的奠基作家。拉辛是典型的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布瓦洛為法國古典主義文藝理論製定了規則。

莫裏哀是古典主義喜劇創作成就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有《偽君子》和《慳吝人》。

學習本章節內容,應同古希臘、羅馬文學和文藝複興文學聯係起來加以比較分析。同時需要思考和把握古典主義文學對歐洲後續文學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概述

17世紀,歐洲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

自地理大發現後,隨著商道的轉移,意大利喪失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心的地位,外國的侵略和天主教勢力的猖獗,使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挫折。西班牙自16世紀下半葉“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後,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工商業從此一蹶不振,不再是歐洲的強國了。德國經曆了30年宗教戰爭,國家四分五裂,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緩慢。俄國剛剛形成統一國家,政治經濟仍十分落後。隻有英法兩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成為歐洲最強盛的國家,文學也居於全歐洲的領先地位。

17世紀是英國資產階級為奪取政權同封建貴族階級展開激烈鬥爭的世紀。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打著宗教的旗幟,利用人民的革命情緒,以國會為陣地,同王黨對峙,最後訴諸戰爭,終於在1649年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了共和國。後來,王權曾一度複辟。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專政。

17世紀的法國,在“胡格諾戰爭”結束以後,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政治局麵。17世紀上半葉,王權逐步肅清地方割據勢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法國的絕對王權,依靠貴族階級作為政治基礎,依靠資產階級作為經濟後盾。絕對王權作為一種進步的象征,實質上是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相互妥協的產物。

17世紀歐洲文學主要包括巴洛克文學、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

一、巴洛克文學

巴洛克文學由於與當時在歐洲建築中占主導地位的巴洛克式造型及其他巴洛克藝術風格相仿而得名。

“巴洛克”(Baroque)係葡萄牙語,意為“不完美的畸形珍珠”,其含義中有旋轉、扭曲、變形和不規則的內涵。該稱呼來自19世紀評論家對文藝複興之後歐洲藝術風格的貶抑嘲諷。十七八世紀,巴洛克風格作為對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藝術的反動,逐漸成為西班牙、意大利、法國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藝術時尚,其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在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等領域均有突出表現。該流派的創作幾乎全與宗教有關,在建築方麵的重要代表作有意大利羅馬著名的聖卡羅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和位於都靈的基督屍衣禮拜堂等;在繪畫方麵有法國畫家魯本斯(1577—1640)的《呂西普的女兒被劫持》(1617)、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1571—1610)的《基督下葬》(1601—1604)、荷蘭畫家倫勃朗(1606—1669)的《夜巡》(1642)等;在雕塑方麵有意大利人伯尼尼(1598—1680)的羅馬特雷微噴泉和聖德列薩祭壇;在音樂方麵有意大利的教堂音樂,英國的宗教清唱劇和德國音樂家巴赫(1685—1750)、亨德爾(1685—1759)的樂曲創作。巴洛克藝術風格在建築方麵強調奇特、矯飾,結構嚴謹,色彩豔麗,多用橢圓形、螺旋形線條和極度誇張的花飾;音樂方麵則盛行賦格曲式,給人以華麗絢爛的感受。18世紀以後,巴洛克在法國漸次被新興的一種優雅、輕快的洛可可(Rococo)風格取代,在德國則融入了早期浪漫主義的潮流。

巴洛克文學是一種以奇異作為基調的文學,具體表現為想象極其豐富,辭藻十分華麗,感情特別強烈,氣勢相當雄渾,意象非常怪譎,其基本特點是新奇怪誕,富於變化,富麗堂皇而又神秘誇張。

巴洛克文學起源於意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在藝術形式上涉及了詩歌、戲劇、小說等各種體裁。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意大利詩人賈姆巴蒂斯塔·馬裏諾(1569—1625)、西班牙詩人貢戈拉·伊·阿爾戈特(1561—1627)和法國小說家奧諾雷·於爾菲(1567—1625)等。

馬裏諾是意大利巴洛克文學的重要代表,他的創作風格對當時的意大利以及歐洲詩壇都有一定影響。他的主要作品有長詩《阿多尼斯》(1623)、田園詩《風笛》(1620)和抒情詩集《七弦琴》(1608)等。取材於羅馬神話的《阿多尼斯》是他的代表作,主要敘述愛神維納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間的愛情故事。作為詩人,馬裏諾才思敏捷,感情豐富,以追求奇特美感的創作風格而聲譽大振,風行一時的“馬裏諾抒情詩體”即是因他而得名的。

曾被塞萬提斯讚譽為“罕見的不可多得的天才”的阿爾戈特,是西班牙巴洛克詩風的代表。他創作的詩歌風格幽默活潑,筆觸辛辣尖刻,代表作《孤獨》(1612—1613)借一青年的浪遊經曆,表現一種孤獨無助的生活感受。

巴洛克小說以想象自由,綿延舒展著稱,具有富麗奇特、篇幅冗長的特點。法國作家於爾菲的小說最能體現這種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品《阿絲特雷》(1607—1627)長達5卷60冊,文體散韻相間,既可閱讀亦能吟唱。小說描寫的是牧童牧女間牧歌式的愛情糾葛。熱戀中的牧女阿絲特雷對戀人賽拉東產生了猜疑,男方失戀後投河自盡,幸為仙女所救。他喬裝牧女成了阿絲特雷的“女友”,後來兩人盡釋前嫌,有情人終成眷屬。小說在田園詩的氛圍中對小兒女的愛欲心理和情感活動作了惟妙惟肖的描摹,字裏行間洋溢著浪漫激情,不但頗為時人所重,還因其在中世紀騎士傳奇和後世愛情小說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而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學

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學主要是英國的產物。打著宗教旗幟進行活動,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特點。17世紀40年代,資產階級披著宗教的外衣,掀起了反對專製製度的革命。資產階級主張“純潔”教會,清除天主教舊製的影響,創立新的教派“清教”。清教徒因此長期受到王權統治者的迫害。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後,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學得到了發展,這一特點,突出地體現在以彌爾頓為首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創作中。

約翰·彌爾頓(1608—1674)是英國資產階級活動家和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代表著英國反映清教思想文學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長詩《複樂園》(1671)取材於《新約·路加福音》,借耶穌不受魔鬼撒旦的誘惑為人類恢複樂園的故事,歌頌革命者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貴品質,抒發對複辟王朝的強烈憎恨。

17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還有班揚(1628—1688),他的小說《天路曆程》(1678—1684)也體現了清教主義的傾向。兩卷本小說《天路曆程》用中世紀夢幻寓意的形式寫成。書中把追求革命比做中世紀信徒的朝聖。第一部敘述主人公“基督徒”前往天國之城的冒險經曆,第二部敘述“基督徒”的妻兒尋找天國的故事。小說有濃厚的清教色彩,也有對複辟時期社會現實的辛辣諷刺。

三、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文藝思潮。這種思潮在法國產生,後擴展到歐洲許多國家。古典主義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是一種適應王權需要而產生的具有濃厚宮廷色彩的資產階級藝術流派。它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竭力主張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最高典範,故有古典主義之稱。

推動古典主義文藝思潮產生和發展的哲學基礎是勒內·笛卡爾(1596—1650)的唯理主義哲學。笛卡爾強調理性萬能,把“理性”作為檢驗一切知識的尺度,而理性並非來源於感覺經驗,而是來源於理性本身。他強調人的理性而反對盲目信仰,這是對神學教條和宗教權威的有力衝擊;他主張適度控製人的自由意誌,以免情欲泛濫,也符合當時王權政治的需要。古典主義者要求嚴守規則、重視理性、克製情欲,同笛卡爾的哲學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古典主義在許多藝術領域都有表現。畫家普桑(1594—1665)推陳出新,創作了相當數量的繪畫作品,代表作有《海神的凱旋》(1635—1636)和《阿卡狄亞的牧人》(1655);約·維恩(1716—1809)的《希臘貴婦的沐浴》(1767)則標誌著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完成了向洛可可風格的轉移;在音樂領域裏古典主義也留下了一些傳世之作。古典主義的文學建樹主要集中在喜劇、詩歌等文學創作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