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題中國的“尚文”傳統(2)(2 / 3)

張良同學:我是ICCS博士二年級的學生,我叫張良。我是研究經濟的,對劉再複老師今天講的是大開眼界,但是有個小小的問題,就是“尚文”、“尚武”是不是可以在一個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尚文”、“尚武”?如果我們不講究這個條件的話,去“尚文”或者“尚武”,將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比如您在第三條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春秋戰國發生了長年的戰爭,戰爭之後就出現了很多大的思想家,大的思想家之後就把這些諸侯的貴族文化給消滅了,之後出現了科舉。貴族文化的消滅與科舉製度的興起強化了“尚文”的文化。但是,如果沒有春秋戰國的長年戰爭,把諸侯全部消滅掉的話,會不會把這種貴族文化給消滅掉?會不會出現科舉製度?也就是說,這種戰爭,這種“尚武”是不是為“尚文”提供了條件?它們是不是絕對的?我覺得“尚文”、“尚武”是不是要講在什麼條件下去“尚文”,在什麼條件下去“尚武”,這是否有必要?請您回答!

劉再複教授: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講“尚文”傳統,有價值判斷,還有理想性,理想能不能實現,是個問題。不僅是現在你提問,魯迅先生當年也懷疑,他說中國的“王道”實際上一直沒有實現過。有篇文章談“王道”與“霸道”,認為“王道”與“霸道”是兩兄弟,就是說中國統治者表麵上談“王道”,但實際上又與“霸道”結合起來。真正的“王道”社會很難實現,隻是一個理想,甚至是個烏托邦。我今天所講的曆史精神,也是一種人文理想。盡管真正“王道”不容易實現,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尚文”可以成為一種道德坐標。有這個道德標尺在,就像有個鏡子在,可以照照各個朝代的統治者,可以觀照過去與今天的統治者,一旦統治者使用武力,而且使用非常殘酷的手段傷害人民,那麼他們可能要感到不安,要說我使用武力是不得已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一個道德標尺在那裏。所以,我們不能丟掉這個道德標尺。談“尚文”傳統,除了描述曆史事實之外,還可樹立個道德標尺,道德底線。這個問題,應該說,在沒有條件的時候,我們也要這樣做。我講《山海經》,講中國文學的原始精神,就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沒有條件也要去爭取。

2、“尚文”傳統的要點(演講提綱)

(1)一八九五年中國在甲午海戰失敗後:其知識分子反省國家“積弱”(由強變弱)的原因。梁啟超開始批評中國的尚文傳統,倡導“斯巴達”尚武精神。這之後,關於中國是否有一個“尚文”傳統?如何評價這個傳統?如何實現這一傳統的現代轉化等問題便成為現、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思考的一個大課題。關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認同錢穆先生的理念,確認中國有一個尚文大傳統,確認中國的立國精神和民族心理有一種崇尚文明、追求和平的大路向。在人類世界數千年的曆史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國精神並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大傳統,這就是“尚武”精神傳統與“尚文”精神傳統。著名曆史學家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道破了由歐洲與中國所呈現的這兩種差別巨大的政治文化路向:一是起始於馬其頓(亞曆山大),中經羅馬帝國,後又產生拿破侖的依仗武力向外擴張、向外征服土地的路向;一是起始中國秦漢的以文治國、崇尚文化、重在征服人心的路向。

(2)從製度層麵上說,中國的文治製度始於秦而成熟於兩漢。此時,中國結束春秋戰國的前封建時代進入統一帝國的後封建時代,在政治上由郡縣製(中央政府派出文官統治各地)代替分封製(分土封侯的貴族統治)。在統一的王權下,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尚武精神逐步失去社會基礎。貴族製度的過早崩潰,使“尚文”獲得政治前提。

中國的“尚文”傳統在唐、宋、明、清等朝代中由科舉製度得到強化。通過科舉選拔官員、選拔人才,使社會崇尚讀書、崇尚文化。中國的宋、明、清雖有武舉,但武舉人並非排兵布陣的將才,從未被社會所敬重。清朝從康熙到乾隆,都深知漢民族崇尚文化,認讀書人為上,所以他們以文治國,贏得長期的和平(康、乾兩帝就有一百多年的和平)。元朝統治者則迷信馬背上的功夫,不知文化的力量,知識分子的地位極低,統治中國三十年後才恢複科舉,有名無實,結果統治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朱元璋知道中國人尚文的文化心理,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孫中山後來也沿用此口號),意思是說:蒙古人是沒有文化的蠻子,應當滾蛋。這種口號最能打動具有尚文心理的中國人。

(3)從思想層麵上說,中國的“尚文”傳統在先秦諸子時期就已成熟。春秋數百年,幾十個小國相互征戰,你吞我並,到了戰國後期剩下七國爭雄。麵對長期戰亂,當時的主要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荀子等,均對戰爭進行了總反省。“不爭”(和平)成為諸子思考討論的總主題。老子提倡不爭之德(“聖人之德,為而不爭”),斷言“兵者不祥之器”、“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孔子講“仁愛”、“和為貴”;墨子講“兼愛”、“非攻”;孟子、荀子提倡以德懷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說法不同,思想有所差異,但大思路都是尚和(和平)、尚合(文化凝聚、人心凝聚)、尚自然(反對權力意誌)、尚仁義(憂慮的中心是民本的災難,不是國家君王的榮耀)。這些大思路便彙合成中國尚文的偉大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