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這是王安石寫給上運使孫司諫為民請命的一封信。作於慶曆七年(1047年)任鄞縣縣令時。
海鹽之利,官民相爭,要禁止民間私買海鹽,孫司諫曾下令要民出錢雇人搜捕買鹽的人,捕人之多,監獄人滿為患。所出之費,增加了人民沉重的經濟負擔,幾至破產失業,擾害人民,且波及到漁業生產,產生一係列連鎖反應,後果十分嚴重。故王安石為民請命,甘冒風險,上書勸阻,請孫司諫收回成命。
【原文】
伏見閣下[1]令吏民出錢購人捕鹽,竊以為過矣。海旁之鹽,雖日殺人而禁之,勢不止也。今重誘之使相捕告,則州縣之獄必蕃[2],而民之陷刑者將眾,無賴奸人[3],將乘此勢,於海旁漁業之地,搔動艚戶[4],使不得成其業。艚戶失業,則必有合而為盜賊殺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為慮也。
鄞於州為大邑[5]。某[6]為縣於此兩種,見所謂大戶者,其田多不過百畝,少者至不滿百畝。百畝之直[7],為錢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數口之家,養生送死,皆自田出。州縣百須[8],又出於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時得者錢也。今責[9]購而不可得,則其間必有鬻[10]田以應責者。夫使良民鬻田以常無賴告訐[11]之人,非所以為政也。又其間有扞[12]州縣之令而不時出錢者,州縣不得不鞭械[13]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錢以應捕鹽之購,又非所以為政也。且吏治宜何師法[14]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訐之利以敗俗,廣誅求[15]之害,急較固之法,以失百姓之心,因國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蓋未有然[16]者也。犯者不休,告者不止,糶鹽[1
7]之額不複於舊,則購之勢未見其止也。購將安出哉?出於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貧而無有也;出於大戶之家而已,大家將有由此而破產失職[18]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職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為則世輙指以為師[19],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閣下之為此而師之,獨不害閣下之義乎?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閣下之為方爾,而有司或以謂將請於閣下,求增購賞以勵告者。
故某竊[20]以謂閣下之欲有為,不可不慎也。天下之吏,不由先王之道而主於利。其所謂利者,又非所以為利也,非一日之積也。公家日以窘[21],而民日以窮而怨。常恐天下之勢,積而不已,以至於此。雖力排之,已若無奈何,又從而為之辭,其與抱薪救火[22]何異?竊獨為閣下惜此也。在閣下之勢,必欲變今之法令如古之為,固未能也。非不能也,勢不可也。循[23]今之法而無所變,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
伏惟[24]閣下常立天子之側,而論古今所以存亡治亂,將大有為於世,而複之乎二帝三代[25]之隆,顧[26]欲為而不得者也。如此等事,豈待講說而明?今退而當財利責,蓋迫於公家用調之不足,其勢不得不權事勢而為此,以紓[27]一切之急也。雖然閣下亦過矣,非所以得財利而救一切之道。
閣下於古書無所不觀,觀之於書,以古已然之事驗之,其易知較然,不待某說辭也。枉尺直尋而利[28],古人尚不肯為,安有此而可為者乎?今之時,士之在下者,浸漬[29]成俗,苟以順從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輒怒而不聽之。故下情不得自言於上,而上不得聞其過,恣所欲為。上可以使下之人自言者,惟閣下。其職不得不自言者,某也。伏惟留思而幸聽之。文書雖已施行,追而改之,若猶愈於遂行而不反也。幹犯[30]雲雲[31]。
【注釋】
[1]閣下:對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中。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其閣下的侍從而告訴他。[2]獄必蕃:訟事一定很多。獄,訟事。蕃,繁,多。[3]無賴奸人:指強橫無恥、放刁撒潑的壞人。[4]搔動艚戶:即騷擾漁民。搔,通“騷”,騷擾。艚,漕運所用的船,可泛指船,或小船。艚戶即船戶,這裏指漁戶,靠打魚為業的人。[5]大邑:邑,舊時縣的別縣。大邑,即大縣。[6]某:自稱之詞,指代“我”,或指代人名,這裏是指王安石。[7]直:通“值”,價值。[8]須:通“需”,需要。[9]責:索求。[10]鬻(欲):賣。[11]訐(jié):攻擊別人的短處,或揭發別人的隱私。[12]扞(hàn):抵製,抗拒。[13]鞭械:鞭:古刑具之一。《國語·魯語上》:“薄刑用鞭撲。”引申為鞭打。械,指桎梏,引申為拘係。[14]師法:師承效法。[15]誅求:責求,需素。[16]然:如是,這樣。[17]糶鹽:賣出鹽。糶(tiào),賣出。[18]職:職業。[19]世輙指以為師:社會上就指認為老師。輙:輒的異體字,猶“即”。[20]竊:猶言私。常用著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21]窘:貧困。[22]抱薪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23]循:順著。引申為沿襲、依照。[24]伏惟:舊時常用為下對上有所陳述時的表敬之詞。[25]二帝三代:二帝,指堯和舜。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6]顧:可是,但是。[27]紓:解除。[28]枉尺直尋而利:見《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枉,屈。直,伸。尋,八尺。所屈折的隻有一尺,而所伸直的卻有八尺了。比喻在小節上不妨委屈一些,以求得較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