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這是一封談安邊策略和民族政策的信,是王安石寫給王韶的第三封信。
熙寧五年(1072年)王安石派王韶領兵出征,收複熙河地區(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到次年冬,共收複失陷土地幅員三千餘裏,附屬藏族人民二十餘萬,取得了北宋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勝利。
王安石這封信是在王韶攻克河州(今甘肅臨夏)後寫的。信中指示王韶在收複地區加強守備,嚴令各部將士不要輕舉妄動,用優厚的恩惠和信用安撫附屬的羌族,使他們為我所用,共同抵禦西夏統治者的進攻。特別告誡,王者之師以仁義為根本,不能多殺人遭致各方怨恨。要注意解決附屬羌族的生活困難。如招募他們做工或砍伐木材,給以生活出路等。所談安邊策略和民族政策在當時很有指導意義。
【原文】
某啟:得書,喻以禦寇之方。上固欲公[1]毋涉難冒險,以百全取勝,如所喻,甚善,甚善!
方今熙河所急,在修守備,嚴戒諸將勿輕舉動[2]。武人多欲以討殺取功為事,誠如此而不禁,則一方憂未艾[3]也。竊謂公厚以恩信撫屬羌[4],察其材者,收之為用。今多以錢粟養戍卒,乃適足備屬羌為變,而未有以事秉常[5]、董氈[6]也。誠能使屬羌為我用,則非特無內患,亦宜賴其力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殺人致畔[7],以能扶養收其用,皆公所覽見。且王師以仁義為本[8],豈宜以多殺斂怨[9]耶?喻及青唐既與諸族作怨,後無複合,理固然也。然則近董氈諸族事定之後,以兵威臨之,而宥其罪,使討賊自贖,隨加厚賞,彼亦宜遂為我用,無複與賊合矣。與討而驅之,使堅附賊為我患,利害不侔[10]也。事固有攻彼而取此者,服誠[11]能挫董氈,則諸羌自服,安所事討哉?
又聞屬羌經討者,既亡蓄積,又廢耕作,後無以自存,安得不屯聚為寇,以便商旅往來?如募之力役及伐材[12]之類,因以活之[13],宜有可為,幸留意念恤[14]。邊事難遙度[15],想公自有定計,意所及,嚐試言之。春暄[16],為國自愛。不宣[17]。
【注釋】
[1]公:指王韶,字子醇(1030—1081年),江西德安人。熙寧元年(1068年)他向宋神宗提出《平戎策》,言取西夏必先複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被宋神宗采納,任以西事。他招降大量羌人部落,置熙州(今甘肅臨洮),取河州(今甘肅臨夏西南)、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今甘肅岷縣)、宕州(今甘肅宕昌)、亹州(今青海門源境內)共五州,形成包圍西夏的形勢。[2]方今熙河所急,在修守備,嚴戒諸將勿輕舉動:熙河,指熙河路。熙寧五年十月,宋朝新置熙河路,王韶被任為該路的經略安撫使。鑒於曆史上邊疆將領以取得勝利後,為了立功領賞,往往冒險輕進而招致失敗。因此王安石特指示王韶加強守備,鞏固勝利,不得輕舉冒進。[3]艾:止,盡。[4]撫屬羌:安撫歸附的羌人。撫,安撫。屬,附屬、歸附。羌,此處指散居在今甘肅、青海境內的藏族。[5]秉常:北宋時西夏的國王,1069—1086年在位,曾多次對宋發動掠奪性戰爭。[6]董氈:北宋時吐蕃青唐族首領。[7]坑殺:活埋。畔:通“叛”。[8]王師以仁義為本:宋朝軍隊應以施行仁義為根本方針。王師,指宋朝的軍隊。仁義,這裏指對藏不要采取屠殺政策,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9]斂怨:積怨。斂,聚積。[10]侔(móu):齊,等。[11]服誠:說服。[12]募之力役及伐材:招收他們做工和砍伐木材。[13]因以活之:給他們生活出路。活之,使他們活。[14]恤:體恤,周濟。[15]遙度:在遠處估計。[16]春暄:春暖。暄,暖和。[17]不宣:不盡。意即其他的事不盡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