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遊褒禪山記(1 / 2)

【題解】

文章通過遊褒禪山所見所聞,寫出所感。從遊山開始,由實而虛,引出一大段議論:“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隻有意誌堅強,善於利用客觀條件而又不半途而廢的人才能達到最高境界。這對於人們是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

【原文】

褒禪山[1]亦謂之華山。唐浮圖[2]慧褒[3]始舍於其址[4],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5]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6]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7],其文漫滅[8],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9]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10]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11],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12]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14]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15],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16]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17]也。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18],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19]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20]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餘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21],而莫能名[22]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23]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注釋】

[1]褒禪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北十五裏。[2]浮圖:梵語譯音,佛家認為僧人中修行圓滿,能夠大徹大悟的叫浮圖。[3]慧褒:唐代高僧。[4]舍於其址:居住在華山山腳下。舍,作動詞用。址,基地,這裏指山腳。[5]廬塚:房舍和墓地。[6]陽:古稱山的南麵為“陽”,北麵為“陰”。[7]仆道:仆倒在路旁。[8]其文漫滅:碑文漫地,模糊不清。[9]華實之華:漢文初時有“華”字而沒有“花”字,讀“華”如“花”音。後來新造了“花”字,於是“花”、“華”分家,讀音也不同了。

碑文上的“花山”,是按“華”的古音而寫今字,如果把它念作“華實”的“華”,是讀了“華”的今音。所以王安石說把音讀錯了。[10]記遊:題字在壁上作紀念。[11]窈然:幽深的樣子。[12]窮:盡頭。這裏作動詞用,即到了盡頭。[13]擁火: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