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朝(1 / 2)

明代的朝會分為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隻在正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以及特殊的日子舉行,其性質是百官向皇帝朝賀,屬於禮節性的,規模較大,在奉天殿(嘉靖改名皇極殿,即現在的故宮太和殿)舉行。

朔望朝,每月的初一,十五舉行,其性質如同大朝,也在奉天殿,隻是朝賀,不討論政事。

常朝,即我們大家經常所說的早朝,明代的早朝還有午朝,晚朝但因為並不是常態化,不多做解釋,單說常朝,在奉天門(嘉靖時改名皇極門,即現在故宮太和門)處理政事。

有人可能要問了,常朝為何在奉天門舉行而不是在奉天殿裏,下雨下雪怎辦?天太熱怎麼辦?

皇帝是不會淋著的,皇帝的座位在奉天門門廊中。明初的時候上朝要求極嚴。朱元璋要求遇到雨雪大臣可以穿雨衣。朱棣遷都北京後由於太冷,早朝見辭官員行禮完,就擺駕右順門的便殿,百官有事入奏,無事就去辦公。至於為什麼在奉天門舉行,是因為周禮中天子“內朝”在路寢門之外。明太祖這樣正是興複周禮。

那麼哪些人有參加早朝的資格呢?可以說凡是所有在京官員,不論官職大小一律有上朝的義務,來京述職的外省官員也必須上朝。所以說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極其壯觀的場麵,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據記載成化二十三年一次上朝的官員就達到了1118人。

“昧爽”時分,即天剛剛破曉之時,百官由午門進入。去過午門的朋友應該知道午門號稱前三後五,從前麵看似乎隻有三道門,實際上還有兩道不易被人發現的左,右掖門。其中中間的那道門為禦道,隻有皇帝能從此出入,禦道兩邊的左,右兩闕供當值的將軍校尉等保衛依仗人員進出。文武兩班官員分別由左,右掖門進入。

午門上的樓名“五鳳”,設立鍾鼓,由宦官掌管,也就是所謂的鍾鼓司。天順年間規定,樓上敲第三通鼓開二門,官軍旗校先進入擺列依仗。鳴鍾之後,列好隊伍的文武官員由左,右掖門進入。

文武官員進入午門之後,先要在金水橋南按照品級站好隊伍,等待鳴鞭,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之前,此時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兩隊相對而立,站在禦道兩旁等待皇帝到來。

皇帝的座位設在奉天殿廊內正中,稱之為金台。待樂起,皇帝禦門安坐,此時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走進禦道,行一拜三叩頭禮節。之後便進入奏事環節。

奏事時,預先先咳嗽一聲,從班末行至禦前,跪奏,奏事不使用口語,而是大聲的朗讀奏章。如果官員要承旨,要回答“阿”聲音要拉長。

廷臣不分大小,禦前奏事、承旨必跪,內閣大學士也一樣。漢唐宰相三公坐而論道,北宋初已失去坐的資格,元明以降,大臣麵君,均需跪奏。但明代有個特殊情況,公朝之上,一般由部寺堂官出班領旨,閣臣即便兼領部務,也例免廷跪承旨,這顯示了對輔臣一種形式的優待。

奏對之際禮法最嚴,稍有不謹就可能遭到彈劾。小官登時麵劾,三品以上官具本請旨。若過錯不大,皇帝說:“饒他。”否則則命:“錦衣衛拿了。”——政事的表演可沒有半分喜劇色彩——等到奏事完畢,即可以傳宣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