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推薦序宋曉亮:用自己的分量壓出自己的腳印(1 / 3)

1999年6月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作家專訪——《用自己的分量壓出自己的腳印——訪華裔女作家宋曉亮》。

這個“腳印”壓出了自信,壓出了自強,壓出了骨氣,壓出了坦蕩。

她是泰山的女兒,是出生在孔孟之鄉、一位由齊魯文化和京都文化共同養育出的頗具老舍風格的著名女作家。盡管她曾飽受磨難,但卻從沒怨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感恩生命,感恩改革開放。

當她灑淚別離生養自己的故土,移民美國後,便拿起了筆,把對家鄉滿心的愛與眷戀留墨在張張白紙上,用真摯的情感,淳樸的語言,續說《四世同堂》“後人”的故事。字裏行間,無不滲透著濃濃的京味兒。

她把對中國百姓在曆次政治運動中所遭受的磨難與悲苦,用文字追記下來。於是,她的處女作,一部寫實小說《無言的呐喊》,莊嚴地亮相了。

1990年,台灣地區《中央日報》副刊率先連載了《無言的呐喊》。“呐喊”“發聲”後,反響甚大。繼而,《中央日報》不但在海外版連載數月,並有女播音員宋曉英在小說連播節目裏再為此篇“呐喊”不息。此一消息,被大陸親人獲悉後,有人驚訝,有人讚歎,集體感受是:高興!

最為高興的當屬宋曉亮,是《中央日報》副刊開拓了她寫作的原荒,發表了她的處女作,給了她寫下去的勇氣和力量。而後,她又出版了長篇小說《湧進新大陸》《切割痛苦》《夢想與噩夢的撕扯》,散文集《心的驅動》及短篇小說集《素描百態》。

身居美國的宋曉亮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多年來,她勤奮筆耕,已發表短篇小說40多篇,散文、雜文數百篇。常讀她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寫小說生動幽默,人物鮮活;寫散文隨筆情感真摯,語言淳樸,教人學好,激人向上,且充滿哲理;寫時評雜文,敏銳大膽,潑辣犀利,極富正義感。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院長陳旋波先生在評論宋曉亮的長篇小說《切割痛苦》中,留下了這樣的話:“……隨書中的對比運用使整部小說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臧否分明,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也躍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寫、抒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這部小說獨特的文體風格。”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趙遐秋教授在《我讀宋曉亮的小說》中說:“宋曉亮的作品有較為厚重的曆史感,還表現在她的新移民小說中。她寫新移民,在展現新移民湧進美國新大陸的眾生相中,特別傳揚了炎黃子孫的那種奮鬥精神。”

北美著名文學評論家陳瑞琳女士在《來自昆崳山的小說家:宋曉亮》中點出:“……讀曉亮的小說,被感染的首先是情,其奔騰如瀉的激情,又是飽蘸著生活的源頭。她喜歡講色彩斑斕的故事,由故事塑造出人物,再由人物的性格帶動情節的發展,故事講完之時,人物也即完成……曉亮著文,其文字生動得不能忍俊,又樸實得令人流淚,那鮮活的說唱韻律,口語化的藝術效果很容易就捕獲了讀者的心……”

他們所言,我極其認同。

我一直非常喜愛宋曉亮的文字,翻開她的散文集《心的驅動》,我立刻就被她的文字深深感動和吸引住了。她的心驅了她的文字,她的文字又驅動了我的心。我一沾上此書便放不下了,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全書才過癮。

我沿著她的文字路徑,走進了她的人生,走進了她的生命。而她的人生與生命就是她那代人的共同遭遇與群體的故事。她筆下的親情、友情和情趣,正是體現了《四世同堂》“後人”的變遷與境遇,那一個個生動的畫麵組成了中國百姓的曆史長卷。

為什麼宋曉亮的文字能讓我深深感動?她的書為何能讓我一紮進去就出不來?隻因她的文字有以下幾個鮮明的亮點:

樸實無華 自然真誠

說她的文字樸實無華和自然真誠,感到她的文字像似從她血管裏流出來的一樣,有血濃於水的味道。這點在她的親情篇中體現得最為深切。她的親情篇在告知一個活生生的好女兒,好兒媳,好妻子和好姐妹應該是啥樣的人品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