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談談大型套書連環畫《興唐傳》(1 / 2)

中國曲藝出版社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這套《興唐傳》是根據其出版的長篇傳統評書編繪的。

從1981年3月開始,曲藝出版社將1956年曾由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過的《興唐傳》之一《鬧花燈》經整理後重新出版,從此拉開了出版傳統評書《興唐傳》的序幕。

這部共有《鬧花燈》、《南陽關》、《賈家樓》、《瓦崗寨》、《群雄會》、《四平山》、《虹霓關》、《揚州會》、《搶三關》、《鎖五龍》10個分冊,計140回的長篇傳統評書是由北京著名評書演員陳蔭榮講述,金受申、戴宏森、脫士明整理而成,主要是描述了隋末以瓦崗寨為主線的農民起義,直至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的曆史過程。因為是評書,整個故事的民間傳說和演義成份居多,與史實有較大的出入,但性格突出。評書在可聽性和可看性上均較強。

《興唐傳》評書第一分冊《鬧花燈》推出後,曲藝出版社隨即組織人員在1981年6月完成了連環畫套書《興唐傳》的第一分冊《秦瓊賣馬》,並於同年10月正式出版發行,這是這部長篇連環畫的開篇之作。從整個版時間來計算,評書10個分冊的出版前後用了2年半時間,即從1981年3月到1983年8月。而這套34冊的連環畫的出版工作曆時4年又3個月的時間(即從1981年10月到1985年12月),從中我們可見由10冊評書變成為34冊連環畫是一項多麼大的工程。

整套《興唐傳》連環畫在分冊編繪時,一般都是1冊評書編繪成3至4冊的連環畫,也有編繪成2冊的。

據筆者的對比:《鬧花燈》編繪成(1)《秦瓊賣馬》、(2)《秦瓊發配》、(3)《大鬧花燈》;《南陽關》編繪成(4)《伍建章罵殿》、(2)《南陽關》、(6)《朱燦稱反王》;《賈家樓》編繪成(7)《程咬金劫皇杠》、(8)《大鬧登州》、(9)《賈家樓》(10)《反山東》;《瓦崗寨》編繪成(11)《三計退楊林》、(12)《力戰靠山王》、(13)《三斧定瓦崗》;《群雄會》編繪成(14)《一打瓦崗山》、(15)《羅成破陳》、(16)《二打瓦崗山》、(17)《三打瓦崗山》;《四平山》編繪成(18)《李元霸出世》、(19)《挖汴河》、(20)《楊廣下楊州》、(21)《大戰四平山》;《虹霓關》編繪成(22)《程咬金讓位》、(23)《虹霓關》、(24)《大破銅旗陣》、(25)《對花槍》;《楊州會》編繪成(26)《楊州奪玉璽》、(27)《大唐開國》;《搶三關》編繪成(28)《單雄信招親》、(29)《尉遲恭出世》、(30)《敬德降唐》、(31)《單雄信踩營》;《鎖五龍》編繪成(32)《鎖成龍》、(33)《奪襄陽》、(34)《羅成叫關》。

在套書出版後期,各分冊的名稱也有變動,如第26冊《楊州奪玉璽》原來預告是《楊州會》,又如原來第33分冊預告為《羅成叫關》,實際出版時成了第34分冊等。同時,在編繪過程中,還按照通常套書的慣例,對人物造型、服飾、兵器等作了統一,並把每一分冊的頁碼都確定為126頁,這在套書編繪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還統一了每一分冊的定價為0.18元,後期由於物價上漲,導致成本增加,不得不提價到0.20元和0.26元,使出版者原先的方案沒能堅持到最後。

這34個分冊的出版出是按照長篇連環畫套書俗定而成的方式出版的,即不是按各分冊的先後排列順序,而是根據編繪進度的快慢為原則,先編繪好的就先出版。

依照出版順序的先後,《興唐傳》在1981年出版的有1、2、3共3個分冊;在1982年出版的有5、6、7、8、12、4、9、10、13、11、14、15、17共13個分冊,這一年是《興唐傳》出版冊數最多的年份;在1983年出版的有16、20、19、18、21、23、227個分冊;在1984年出版的有25、24、30、29、26、31花6個分冊;在1985年出版的有27、32、28、33、34共5個分冊。

從各年份出版的冊數來分析,除了1981年10月-11月剛開始出版的1-3分冊外,我們可看出1982-1985年出版的冊數由多到少,速度由快到慢。前期各分冊出版的速度很快,完成不久就出版了,而後期出書的速度就明顯慢下來了。如第28分冊《單雄信招親》,1984年8月就編繪好了,可直到1985年11月才出版。所以,從整個出版的趨勢上也可作為當時中國傳統連環畫逐漸滑入低穀的一個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