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也使1985年最後出版的5個分冊因印量大減的原因,造成了現在收藏《興唐傳》中的“五大缺本”。雖然這套連環畫的各分冊大多都沒有標明印數,隻有1982年出版的第4分冊標明印量為110萬,第5、7、10分冊標明印量為120萬,第8、9分冊標明印量為116萬;1983年出版的第19分冊標明印量為92萬。
在當時,除了曲藝出版社出版的《興唐傳》外,還有好幾家出版社出版了類似的題材。如閩版《說唐前傳》10分冊、湘版《說唐》6分冊、川版《說唐》22分冊等,可是在總體規模上都沒有曲藝版那麼大,在人物描寫、情節設置及繪畫手法上了都沒有曲藝版那麼生動和細致。
當然曲藝的《興唐傳》的編繪質量上若按精品連環套書的標準來衡量仍有一定的距離,繪畫水平總的來說是前期嚴謹認真;中期各顯身手,畫風多變;後期存在趕工應付傾向。
全套34分冊共有腳本作者17人,繪畫作者21人。由於編繪者眾多,風格各異,水平也參差不齊。其文字腳本基本是按照評書的述說內容來編寫的,與繪畫結合的還是較為緊密的。那些家喻戶曉的故事,英雄好漢的喜笑怒罵和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麵都通過文字和繪畫展示在我們麵前。
雖然《興唐傳》整個故事虛構成份大於史實,但一些膾灸人口的故事段落和各類人物鮮明的性格還是描述的比較成功的,並且有許多繪者是以合作見長的,如傅伯星、來汶陽及王重義,季津業、生林、董健,劉戈、陳苟等。
其中傅伯星、來汶陽所繪最多也最出色,兩人合作了第5、14、15、16、24、26、28、33共8個分冊,兩人與王重義又合作繪了第1、2、4、22共4個分同,總計繪了12個分冊。而且他們所繪的這些分冊,無論在人物造、場景描繪、構圖布局及服裝、兵器、馬匹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雖也難免有所類同,但整幅畫麵欣賞起來比較舒服、耐看。
另外,於駿治所繪第3、6分冊的繪畫水平也頗見功力,特別是在動作場麵的處理上,構圖多變,角度新穎,畫麵顯得很有張力,能吸引你的眼球。其他諸如季源業、季津業所繪的第13、20分冊,高誌嶽所繪的第10、17分冊,謝藝所繪的第25分冊等也不錯。
同時,《興唐傳》在封麵設計上一反古典連環畫套書中常用的方框式布局形式,采用通版的設計方法,以白為底,在左麵繪出主圖,右圖為隸體的分冊書名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第9分冊《賈家樓》有給人方框式的印象,其餘33個分冊都突破了方框式的設計模式,這在當時長篇古典連環畫套書的封麵設計中是不多見的。而尤以傅伯星、來汶陽等創作的封麵畫在色彩、構圖、造型各方麵均很成功,可稱為上乘之作。
不過,綜觀整套連環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像用紙偏黃、偏薄,有時一個分冊中所用的紙張都不一樣;部分畫麵印刷也不很清晰,有濃淡不勻、線條斷續的情況;采用騎馬平釘方法很容易鏽蝕,長期保存對品相有影響,各分冊間編繪水平不一致等。
可是作為上世紀80年紀的一部古典長篇連環畫力作,能夠堅持將34冊全部出齊也是不容易的,對於廣大連環畫愛好者來說仍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連環畫套書佳作。因此,我們能夠擁有一套完整無缺的《興唐傳》,還是要感謝中國曲藝出版社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君不見當時的許多連環畫套書,像滬版的《李自成》、津版的《元史》、閩版《說嶽全傳》等等不是半途夭折,就是殘缺不全,給人留下許多遺憾,雖然有的在如今再版中又出齊了,但已是此一時彼一時的事了,初版的不完整造成了永遠不能改變的事實,也成了廣大連環畫愛好者心中永遠的傷痛。
目前,要集齊一套品相優良的曲藝版《興唐傳》已價格不菲,特別是最後出版的“五大缺本”更是價高得離譜。這雖存在不少市場炒作的因素,但另一方麵也可反映出對這套出版於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的長篇古典連環畫套書收藏價值的一種認可。
以上文字轉自網絡,原作者不詳。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