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本草》上說它又叫“野葛”,能治療很多疾病。注釋的人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可以把它入藥;有的認為它有劇毒,吃了會被毒死。我曾經到過福建,當地人用野葛毒人或自殺。有的人誤吃野葛,隻半片葉子入口就死了。用流水送服,中毒更快,往往把杯子一放就死了。經過官署審訊的這類案件非常多,一看就明白是野葛致死的。我曾經叫人采一棵野葛來觀察,它的草是蔓生的,象葛;它的藤是紅色,節粗,象鶴膝;葉子是圓的,有尖,象杏葉,而光厚又象柿葉;三片葉子成一枝,象綠豆一類,葉子生在枝節之間,都是相對而生的;花黃色而小,一簇簇地很像茴香花,生在節和枝之間。《酉陽雜俎》說“野葛花象稍大些的梔子花”,是錯誤的說法;根皮也是紅色的。閩人把此物叫做吻莽,也有叫做野葛;蛉南人叫做胡蔓,俗名斷腸草。這種草是世上最毒的東西,不能作藥。恐怕《本草》上說的是另外一種東西,不是這種鉤吻。我看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的藥方中常有用野葛的,應當特別小心,不能隻看名字而用錯了。正如侯夷魚和媯魚都叫河豚,不可不審慎。
枳實和枳殼
“原文”
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亦隻有枳實。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以附枳實之後。然兩條主療,亦相出入。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本草》中枳實產療,便是枳殼主療。後人即別出枳殼條,便合於枳實條內摘出枳殼主療。別為一條;舊條內隻合留枳實主療。後人以《神農本經》不敢摘破,不免兩條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農本經》枳實條內稱:“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盡是枳殼之功,皆當摘入枳殼條。後來別見主療,如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瘤結、胸脅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之類,皆附益之,隻為枳殼條。舊枳實條內稱:“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皆是枳實之功,宜存於本條,別有主療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條始分,各見所主,不至甚相亂。
“譯文”
六朝以前的醫書上,隻有枳實,沒有枳殼,所以《本草》上麵也隻有枳實。後來的人把枳樹上小而且嫩的果實叫做枳實,大的叫做枳殼,兩者各有不同的主治範圍,於是多出枳殼這一條,附在枳實條目的後麵。然而兩者主治的範圍的說法,也有出入。古人說的枳實,就是枳殼,《本草》中枳實的主治範圍,就是枳殼的治療範圍。後人既然分出了枳殼這一條目,就應該把原來枳實條內屬於枳殼的主治範圍摘出來另列一條;舊的條目內隻應留枳實的主治範圍。後人不敢打破《神農本經》,免不了兩個條目起衝突,互有出入。我考查《神農本經》裏的枳實條目裏寫道:“主治皮膚中的風邪病,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瘌,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泄,明日。”這些都是枳殼的功能,應當摘出來放入枳殼的條目。後來另列的主治範圍,如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瘤結、胸脅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之類,都並在一起,隻列為枳殼的條目。舊的枳實條目裏稱:“除胸脅痰癬,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這些都是枳實的功能,應該保留在本條,別的主治範圍也可以附加在一起。這樣,枳實和枳殼兩條才能分開,主治分明,不至相互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