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3章 用藥(2 / 3)

磁針

“原文”

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譯文”

用磁石磨針鋒。針尖就常指南方,也有指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質也有不同。好像鹿角在夏至脫落,麋角在冬至脫落一樣。南北方向相反,按理應該有所不同,隻是沒有深入研究罷了。

河豚

“原文”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據《本草》:“河豚味甘溫,無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此甚誤也。《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本草注》引《日華子》雲:“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肝有大毒。又為魚、吹肚魚。”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引以為注,大誤矣。《日華子》稱:“又名魚。”此卻非也,蓋差互解之耳。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譯文”

吳地人嗜好吃河豚,有中毒的,往往喪命,應該深以為戒。據《本草》記載:“河豚味甘溫。沒有毒,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因為《本草》有這樣的說法,人們便相信河豚真的沒有毒,吃的時候毫不懷疑。這真是大錯誤啊。《本草》所記載的河豚是今天的魚,又叫做鮠魚,不是人們喜歡吃的那種。上述吳地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叫侯夷魚。《本草》注引《日華子》說:“河豚有毒,用蘆根和橄欖等藥去解。它的肝有劇毒。河豚又名魚、吹肚魚。”這是指侯夷魚,或稱作胡夷魚,不是《本草》上所說的河豚,這樣引來注,大錯啊。《日華子》說:“又叫魚。”這也不對,大概是弄混淆了。媯魚是浙東人對河豚的稱呼。還有生在海中的,腹部有刺,叫海。吹肚魚是南方人的共同叫法,因為它肚子脹得象吹起來的一樣。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攔河安置柵欄,等魚群大批下來的時候,拔去少部分柵欄,使之順流而下。傍晚時分魚群聚集而來,相互推擠,有的碰上柵欄,就氣得肚子鼓脹起來,浮到水麵上,漁人就可以一個接一個地捉住它。

鉤吻和野葛

“原文”

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雲可入藥用;或雲有大毒,食之殺人。餘嚐到閩中,土人以野葛毒人及自殺。或誤食者,但半葉許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經官司勘鞫者極多,灼然如此。餘嚐令人完取一株觀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節粗,似鶴膝;葉圓有尖,如杏葉,而光厚似柿葉;三葉為一枝,如廕豆之類,如生節間,皆相對;花黃細,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於節葉之間。《酉陽雜俎》育“花似梔子稍大”,謬說也;根皮亦赤。閩人呼為吻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斷腸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非此鉤吻也。餘見《千金》、《外台》藥方中,時有用野葛者,特宜仔細,不可取其名而誤用。正如侯夷魚與魚同謂之河豚,不可不審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