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毒辣地炙烤著大地,在一座光禿禿的山腳下,一條狹窄的馬路繞著山腳蜿蜒地伸向一座冷清的礦山。從表麵上看去,這座光禿禿的山像是被礦井下的碎石長年累月堆積而成。山下的馬路,也隻是由隨時都可能飛揚的塵土和大小不一的石頭鋪成,是最原始的那一種。偶爾一輛舊貨車顛簸著“哄隆”而過,留下的灰塵淹沒了小半座山腰,更淹沒了馬路上行走的路人——一個提著兩大袋行李艱難趕路的小夥子。
少年穿著樸素,看上去十八、九歲的樣子。他右肩上扛著一大捆用舊黃的尼龍紙包著的、像是棉被之類的東西;左手提著一個裝得幾乎要脹破的舊旅行袋。盡管汗水早已汗濕了他的整個背心,但他的眼神中始終充滿著喜悅和希望。
當塵埃隨著貨車的逼近飛揚四起時,少年忙靠近了馬路的最邊沿,他放下了左手提著的旅行袋,緊緊捂住了嘴巴和鼻孔,任憑塵埃四襲……
繞過山彎,路的盡頭,便是少年要去的那座礦區。
偌大的礦區,參差不齊地立著好幾幢舊樓房,還有三排成四合院狀趴著的、低矮破舊的平房,四野雜草叢生,整個礦區冷冷清清。偶爾有幾輛絞車在那鏽跡斑斑的鐵軌上緩慢行駛,更為冷清的礦區增添了一絲疲憊和沉重。遠處,少年經過的那座光禿禿的矸石山上,有幾個提著簍子的婦人正在撿著被遺漏的煤塊,全然不顧烈日的曝曬。
你若是一個對礦區生活有著某種感情的人,那麼麵對此時礦山經濟的冷清和蕭條,你必然會有一種深刻、失落的感觸。
煤礦企業,作為國家的能源企業,八十年代應該是它的頂盛時期,尤其是南方的煤礦企業。在九十年代前,很多人會放棄去水力局或電力局這些單位就業的機會,而選擇進入礦山企業工作。因為在那個時候,礦山企業的經濟和福利都非常好。
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打破“鐵飯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國有企業,更是受到了無情的打擊。這個時候,企業若是經營不善、管理混亂、作風散慢,那麼企業的經濟狀況隨時都會惡化,以至於到頭來整個企業將以破產告終。且隨著地域的打破、運輸的發展,北煤南調成了必然趁勢,這大大地衝擊了南方的煤礦業。因為北方的礦山多為露天煤礦,隻要挖掉表層就有煤出。自然,開采的成本就低,且煤質又好;而南方的煤礦,通常打到井下幾百米處才能挖出煤,地質結構極為複雜。井下發生斷層、崩塌、瓦絲爆炸等事故是在所難免的,因此采礦的危險性大,說不定還會出人命。其開采的成本自然較北方高得多。由此可見,到了九十年代,脫離國家繈褓的南方煤礦業要想生存下去的壓力是很大的。
如今,少年來到的這座礦山,正是因為一年前經營不善已處於停產狀態。以前,該礦區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吃著大鍋飯,躺在國家懷裏要錢,日子還算過得去。但自從國家“斷奶”後,改拔為貸,領導班子仍不思進取,思想僵化,管理混亂,到了九十年代初,整個企業虧損了二千多萬,濱臨破產。
進了礦區,少年停下了腳步,騰出右手使勁擦了擦滿臉的汗水,環視著附近的幾幢樓房,似乎在尋思著自己該走進哪一幢為好。像這樣的場景,到每年七、八月份的大中院校畢業分配之際,都會發生那麼幾回。隻是,來的年輕人一年比一年少,也一年比一年不受歡迎。
小夥子名叫沈浩洋,是從礦山學校中專畢業被分配到這裏來的。一個剛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未來無疑是懷著偉大的理想和無限的希望。此時的沈浩洋,心裏正滿懷著綺麗的夢想。他盤算著自己在二十歲的時候要取得“工業企業管理”專業的自考大專文憑,二十二歲時要拿到助理級工程師的職稱,二十五歲時當上科長,然後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讓那含辛茹苦守了一輩子寡的母親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沈浩洋那稚嫩的心靈、那完美的理想又是否禁得起現實的打擊和磨練?
麵對一個即將倒閉的礦山企業,連原來的老工人都有下崗的危險,那麼,剛從學校分配而來的沈浩洋,他的命運又將能怎樣呢?
沈浩洋走進一幢看上去像是辦公用的樓房,樓內和整個礦區一樣冷清。他幾乎走遍了整條走廊,才找到了一間敞開著辦公室。辦公室裏麵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正和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在有說有笑地閑聊著。男子斜靠在藤椅上,很悠然地翹著二郎腿,吊扇在半空中“吱啊吱啊”的伴奏著。沈浩洋把行李在靠門的牆角處放了下來,輕輕地敲響了敞開著的門,滿臉笑容地說:“你們好!打撓了,我是a校畢業的沈浩洋,剛被分配到這裏,今天我來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