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仿佛像一根浮木拯救了我即將淹沒於塵世生活中的靈魂。
我的散文除了書寫人生經曆和對社會生活、世相百態的體悟、思考,大多都是表現家鄉人情風物的發展變化。雖說進城教書多年,但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無時不在牽動著我的思緒。故鄉,真的已經成為我剪不斷,理還亂的心戀情結。故鄉,不僅是我溫馨家園的休閑港灣,更是我心靈孤獨時的情感依托。
寫作,對我來說,很長時間還隻是一種愛好,一種消遣,直到後來才逐步成為一種習慣,進而變成一種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不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說我有什麼特別之處,一是比較用功,二是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我3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我很少休過節假日、星期天。我是四不會:不會喝酒(其實是患高血壓,醫生說不能喝)、不會搓麻將、不會吸煙、不會跳舞。有朋友開玩笑說:“老趙,凡是娛樂活動你都不會,那退休之後還不寂寞死!”我笑著說:“我要在閱讀和寫作這個舞台上尋找我的知音、我的‘舞伴’。”工作之餘,夜闌人靜之時,文學已成為我抒發性靈、吐露真情、安放靈魂的芳草地。我用溫潤之筆,躬耕精神的園圃,把困惑變成收獲,把收獲變成反思……讓不懈的寫作真正成為一種生命的自覺。
我堅信,真誠的文字,能夠將平淡如水的歲月定格為永恒。
我寫散文的時間並不長,集中精力寫散文則是近幾年的事,我已步入天命之年,但老來使我的文學之夢變得更加執著的,是散文。我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同時,以散文的文學樣式記錄著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景與物、情與境。雖然寫作不能帶給我物質上的財富,但至少可以讓我成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靈魂的人。
陸遊有詩雲:“不悟魚千裏,終歸貉一丘。”我麵前的散文之路,何止千裏?認真回顧我這幾年的寫作,真是得失寸心知啊!我覺得,我的寫作還沒有真正深入到我實實在在的生活內核,我還沒有真正尋找到那個觸發我寫作的痛點。但我相信,路總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也許我還注定會選擇散文為我支建起的文學之夢!
最後,在集子即將付梓之際,有許多話想說,最想說的還是感謝。感謝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王世龍先生、寧夏社科院文學評論家牛學智先生撥冗為拙作惠賜序言,給予鼓勵。感謝《六盤山》編輯部副主編我的學生單永珍先生、固原五中高麗君老師撥冗為拙作惠賜評論,點評得失。感謝在書稿的整理、校對過程中付出辛勤勞動的崔天祥老師以及給予拙著出版支助的我的學生賈世功、馬宏、馬保平等,正是有了他們的鼓勵和支持,才使我有勇氣、有信心將拙作奉獻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