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人,明末頭號漢奸吳三桂,武力96,統帥96,智力88,政治90;
萬曆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出身於遼西將門望族,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廣寧之戰中失利,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
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袁崇煥未全力阻擋皇太極導致清軍兵臨北京城下,加上之前矯詔擅自殺害毛文龍,在遼東培養自己勢力等因素,崇禎帝將袁崇煥逮捕入獄。
祖大壽聞之立刻,攜吳襄與吳三桂父子及一萬五千人勤王明軍從北京撤走。急返寧遠,以圖自保。這一年吳三桂17歲。[6]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複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複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遊擊,時年20歲。
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準,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他拚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鬆山、杏山三城運米。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