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為堯骨,他是耶律阿保機的次子。相貌端莊厚重,秉性寬厚仁慈,軍國大事多由他來裁決。
阿保機對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機的三個兒子當中,他和長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機的喜愛,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親。
天讚元年(922年),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年僅20歲。隨同太祖參加了一係列征服戰爭,尤其是在南征平州、幽州、鎮州、定州,西征吐穀渾、回鶻、黨項期間,曾俘虜趙思溫,大敗符存審,戰功卓著。天顯元年(926年),又隨同太祖滅渤海國,作為前鋒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
天顯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遼太祖死後,述律後稱製,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後的支持下即位,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應天皇太後,立妃蕭氏為皇後。
天顯六年(930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統一了契丹。
天顯十年(931年),宰相涅裏袞圖謀南逃,事情敗露被拘。
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
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
唐將高行周、符彥卿率兵前來叫戰,耶律德光假裝退卻。唐將張敬達、楊光遠又在西邊列陣,未及成列,耶律德光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彥卿為伏兵截斷,首尾不能相顧。張敬達、楊光遠大敗,丟棄的兵仗堆積如山,斬首數萬級。
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割取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麵官製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會同四年(942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拒不稱臣。
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領所部二十萬人前來投降。。會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6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軍攻入後晉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滅後晉。
會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中京。
耶律德光率部進入東京,百姓號呼奔走。耶律德光登上城樓,對百姓們講:“我也是人,你們不要害怕,我要讓你們從暴政下得到解脫。我本不想到這裏來,都是你們皇帝引我來的。”後晉百官投降契丹,各鎮節度使也大部分投降。耶律德光以為中原皇帝做定,令契丹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稱為“打草穀”。
契丹兵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數百裏間,成為白地,又以犒軍為名,嚴令後晉官括錢,不論任何人,都得獻出錢帛,所得財物,並不分給契丹兵,而且準備運回契丹國內。趙延壽見耶律德光已正式稱帝,很不滿意,請求做皇太子。耶律德光說,皇太子要天子的兒子才能做,你做不得。當時劉知遠在晉陽稱帝,諸鎮和後晉舊將多起兵響應。廣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數萬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縣城,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吏。
澶州起義軍首領王瓊,攻入州城,圍擊契丹將領耶律郎五;東方起義軍攻破宋、亳、密三州。耶律德光很害怕,準備逃走,任命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留守東京。耶律德光則帶著後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封北行。路過相州,屠相州城,城中人男子被殺,婦女被擄,嬰兒被擲入空中,用刀尖承接,作為行樂,事後查點,凡死十餘萬人。耶律德光被迫退出,殺人泄忿,一路上看到荒涼景象,對蕃漢群臣說,破敗到這個地步,都是趙延壽的罪過,又指一個漢奸張礪說,你也有一份。
耶律德光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得出所謂三失:各地搜刮百姓錢財,是第一失;讓契丹士兵打穀草擾民,是第二失;沒有早點遣返節度使去治理各鎮,是第三失。”他當然很懊惱,走到欒城(河北欒城縣)病死了,時年四十六歲。下葬於鳳山,陵墓曰懷陵,廟號太宗。遼聖宗統和二十六年(1008)七月,奉上尊號諡為孝武皇帝。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增諡為孝武惠文皇帝。遼太宗對於遼朝的貢獻較大的要數對政治製度的發展完善了。遼太宗將後晉的一整套漢族官製帶到了遼國,加上原來阿保機時期確立的官製,終於使遼的官製在部分漢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製。
耶律德光加強了對軍隊的控製。他經常檢閱侍衛親兵、各部族及各帳軍隊,以此來充分控製軍權,防止異己勢力在其中滲透,從而在根本上鞏固自己的權勢。
遼太宗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他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太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田。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隨著契丹國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務,就製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北、南兩套完整的官製,即北麵官製和南麵官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