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父名臬捩(niè liè)雞,歐陽修稱“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編寫《舊五代史》則說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代,漢朝衰亡,關中京城動亂,其子孫後代流浪漂泊西部邊遠地區,定居甘州(今甘肅張掖)。

但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中說他這個姓不知道最初的來曆

唐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於太原汾陽裏,家裏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時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對他很器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存勖聽說他善於騎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李嗣源請求將他調往軍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讓他統領自己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號稱“三討軍”,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此後,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成為李存勖的一員驍將。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和後梁大將劉鄩對陣交戰時,劉鄩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軍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領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東擋西殺,左衝右突,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掩護李存勖後撤。事後李存勖稱讚他勇猛威武,撫摩著他的背脊說:“大將門下出強將,這話不錯啊”,並頒賜給他財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嶽父李嗣源。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李嗣源與劉鄩戰於莘城,李嗣源與石敬瑭陷於陣中,石敬瑭挺身揮劍,來回輾轉苦鬥,奔跑數十裏,大敗劉鄩。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晉軍和後梁大將賀瑰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今山東東阿東北),李嗣源卻中了劉鄩的埋伏,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殿後,拚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不久後,梁晉又大戰於胡柳陂,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死,石敬瑭又率領他的左射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後梁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後梁龍德元年(921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在德勝渡擊敗後梁大將戴思遠,斬首兩萬多人。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在胡盧套作戰,後唐軍隊逐漸敗退,石敬瑭迎著敵軍精銳,拔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體保護李嗣源撤退,敵人幹望著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李嗣源,兵刃將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戰戟衝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凶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李嗣源才免於一死。這一年,後唐莊宗李存勖在鄴城繼承皇位,改年號叫同光。

派李嗣源越過黃河,孤軍深入襲取鄆州。鄆人開始沒有發覺他們,石敬瑭率領五十個騎兵跟隨李嗣源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內,鄆兵前來阻擊,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後續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鄆城的中心地帶,而占據了鄆城。接著平定汴水,滅掉了後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天下的局麵,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石敬瑭與李從珂功勞最大,莊宗時石敬瑭官位不顯赫是因為不喜歡自我誇讚的原因,這隻有李嗣源心裏明白。

石敬瑭不僅在戰場上救嶽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難題時又是他為李嗣源分析局勢,指點迷津。這方麵最突出的就是勸李嗣源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在趙在禮兵變魏博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趙在禮,李存勖於是任李嗣源為統帥,派去鎮壓,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時,自己的軍隊也發生了兵變,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這時就想隻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說:“豈有在外領兵,軍隊發生兵變後,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

我願領騎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李嗣源這才醒悟過來,立即派他領兵先行,自己隨後跟進。石敬瑭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渡過黃河,占領汴州。等到李嗣源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裏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歎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李嗣源。李嗣源馬上派遣石敬瑭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莊宗遇內亂而亡。同月,李嗣源進入了洛陽,嘉獎石敬瑭的功勞,由總管府都校提拔為陝州府兵馬留後。最後終於李嗣源像石敬瑭預料的那樣登上帝位。

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保義軍節度使,還賜號“竭忠建策興複功臣”,後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十月,任禦營使,快速地平定汴州節度使朱守殷的叛亂。因功擢升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號。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加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又加封駙馬都尉。後唐長興元年(930),加封檢校太尉。九月,東川節度使董璋叛亂,石敬瑭任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次年,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衛副使。六月,改任河陽節度使,仍兼握兵權。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秦王李從榮上奏北方契丹、吐渾、突厥犯邊,需要一名大將統帥邊軍,眾臣認為隻有石敬瑭和康義誠能夠擔當。石敬瑭本來就不願做禁軍副帥,自願北上。十一月四日,石敬瑭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掌握了河東這塊後唐起源地區的軍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