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廬山散記(2 / 2)

下三疊泉、去石門澗,先前都有古人開采的山道,新鋪的登山台階常常與之重疊交彙,台階相對筆直但顯得陡峭。有多年前到過這裏的遊客還在找尋舊時的古道,撿拾自己的舊履,可它們就像舊時出閣的少女羞羞澀澀、若隱若現,讓人難以尋覓。故地重遊的人都說,新修的台階雖然安全,但走的時候吃力,腳也容易打戰,而古道雖窄卻常常舒緩有致、曲徑通幽。我想這也許就是三疊泉之所以不疏通隧道、石門澗之所以不全程配置纜車的緣由:爬坡看景,趣在體味其中的艱辛和付出。

在濃霧重鎖的含鄱口,我們無法看到山下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由於濕氣太重,加上導遊不時地催促,稍作逗留後我們準備離開。這時,突然聽到有人吆喝:“欸,各位,在毛主席老人家照過相的地方留個影哦!10元一張,1分鍾取相。”於是,大家的目光都被他吸引。走近才看見他們的攤位前有一把遮陽傘、一個照片展示框、一把藤椅、一張桌子、一台電腦,這就是他們為遊客帶來領袖“神”氣的平台。

毛主席在國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中的確已經成了“神”。看過展示鏡框裏主席穿著那件棕色中山裝、蹺起二郎腿、側身微笑著注視眼前群山的經典照片,不少人便蠢蠢欲動。攝影人員眼疾手快、操作神速,幾分鍾後,電腦便打印出一張相片來。遊客爽快地付費後拿起相片跟領袖照一對比,雖沒有偉人的精、氣、神,卻有偉人眼裏看過的風景。沾一些偉人的光芒,日後自然事事順暢。為此,不少人在下山的台階上還在忘情地欣賞著,以至於差點一腳踩空。

在中華民族的偉人中,知名度最大、留給人們的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毛澤東。精明的廬山人算是揣摩到國人的心理,都不約而同地打起了主席這張“牌”。細心的遊客發現,在廬山稍微有點知名度的景點,幾乎都有這麼一個攝影棚,都聲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拍過照的地方,且擺設、吆喝的方式,甚至擺放的照片裏偉人的神態、姿勢都一模一樣。所不同的是偉人身後的背景,是事實還是虛擬,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蹊蹺。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既然偉人已經被善意地神化了,其行蹤豈不更神秘莫測、虛無縹緲?

廬山有許多傳奇,包括一山六教、山上有鎮、千古佛燈及風景名勝的傳說。但是,最富有時代特色且優美感人的還是電影《廬山戀》裏描繪的那個發生在廬山的愛情故事。僑居美國的某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在粉碎“四人幫”前後兩次到廬山旅遊,在風光旖旎的廬山景區與我黨某高級將領的兒子耿華相識、相愛。由於曆史原因,他們的愛情幾經波折,最後雙方家長捐棄前嫌,終於使這對特殊戀人喜結良緣。影片通過昔日戰場上的勁敵最終握手團聚、喜結親家的傳奇故事,反映中華民族終將團結一心、共同為祖國的強大而奮鬥的強烈願望。影片創作、攝製於20世紀70年代,是新時期第一部風光愛情片,一經推出便名聲大振、轟動全國。同時使千古名山——廬山的知名度陡增,全國各地上廬山旅遊的人絡繹不絕。廬山電影院別出心裁以影片作為景點的推介連續放映,沒想到場場滿座,且“一發而不可收”。同一家電影院、同一部影片,日日夜夜連續放映了30來年,影片碟片拷貝放壞了若幹個,並因此創下影片放映時間最長、放映次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慧遠和尚在山澗誦經弘法感化了無數僧人,《廬山戀》的傳奇首次觸及了中華民族心中的隱痛。國共兩黨幾經分離,恩恩怨怨,最終因為民族的利益捐棄前嫌、坦誠互信地走到一起。這使筆者聯想到祖國的統一、寶島台灣的回歸,這是13億同胞夢寐以求的共同心願。期間,雙方幾次因民族敗類的倒行逆施差點擦槍走火,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前行的航標得以撥正,和平、統一的腳步聲漸漸臨近。兩黨都是華夏的子孫,為了民族的複興、為了華夏的一統,彼此需要再次握手,共同譜寫出大中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的傳奇。眼下,兩岸民族精英正在用各自的智慧續寫發生在廬山的這個莊重的故事的續篇,相信那一天不會遙遠。

當機會呈現在眼前時,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獲得成功,而能克服偶發事件,並且替自己找尋機會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地獲得勝利。

——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