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校園生活記趣(1 / 2)

塵封在記憶中的幾許往事時常被喚醒,那份美好和溫馨,對於現在的一些孩子來說也許隻能是一種懷想和渴望。

三尺講台,度過30載春秋。其間,有苦澀也有期盼,有懷念亦有感歎。塵封在記憶中的幾許往事時常被喚醒,那份美好和溫馨,對於現在的一些孩子來說也許隻能是一種懷想和渴望。

我是70年代末開始當鄉村教師的,那時候推行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除語文、數學、政治等主課之外,音樂、美術、勞動等副課都得按部就班地上。特別是勞動課,同學們都樂於參加。為村裏老人拾柴火、為生產隊裏的蘿卜間苗、幫村裏修路都是勞動課的內容。不過,同學們最感興趣的是在離學校不遠的那片荒坡上種南瓜。

種南瓜是一種簡易的莊稼活。春暖花開的時節,找一塊土質肥沃的邊角地翻鬆,在中間挖一個坑,倒入一些農家肥,鋪上一層細土,然後放上幾粒種子,再撒上一層草木灰,播種的過程差不多就結束了。

勞動課前老師把同學分成若幹小組,勞動工具自備,按能力大小分配,任務是平均每人種下一棵南瓜。一節課下來,全班30多人就種下了30多棵南瓜。

幾天後,有同學告訴大家,他種下的南瓜種子從土裏拱出一個彎彎的、黃黃的幼芽。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跑去看稀奇。看過之後,又回頭瞪大眼睛看自己的種子發芽了沒有。若是發現自己種的南瓜也長出了幼芽,便怎麼也按捺不住興奮和激動;若是種子準備破土欲出,則俯下身子,用小樹枝輕輕地挑去上麵的土塊,希望它早一點露出笑容。有的同學播種時在種子上麵蓋了厚厚的一層土,致使種子遲遲不能出來,便急不可耐地蹲在地上用手小心翼翼地把上麵的土撥開,想看個究竟。

秧苗都出來了,同學們奔走相告,課餘時間都往那兒跑。除草、捉蟲、搭篷,一個個神情專注,歡天喜地。除勞動課學校組織他們為秧苗施肥之外,不少同學還四處拾牛糞為自己種下的南瓜添肥。一段時間後,這個坡上的南瓜苗就長得鬱鬱蔥蔥了。不久,便陸續開出金黃色的、形似喇叭的花來,花下有一顆顆小南瓜。這時候,同學們是不去瓜地的。大人們說,小南瓜怕羞,見的人多了,便可能枯萎,長不成大南瓜。也有想看稀奇的,也隻能私下裏去,生怕同學知道了會怪罪。

南瓜長到碗口那麼大,就有希望了。這時,大家拚命地給南瓜施肥。幾陣雨過後,南瓜陸續成熟。有同學將自己的南瓜摘來送到學校食堂,於是,全校老師和寄宿的學生便吃上了一餐南瓜宴,大家吃著自己親手種的南瓜覺得味道特甜。南瓜大麵積成熟後,同學們扛的、抱的、抬的,把一個個大南瓜收回來,堆滿了大半個教室。除留下部分用於學校師生做菜,其餘全分給同學們帶回家。

看著在家裏淘氣、偷懶的孩子氣喘籲籲地背回大南瓜,家長一臉的笑容……

野炊是課外活動中一項最受同學們歡迎的內容。前一天老師隻稍作動員,第二天一早,班上的同學便帶著鍋碗瓢盆一臉興奮地來到了學校。有的說:“老師,我昨晚怎麼也睡不著覺。”有的說:“我一個晚上醒來四次。”有的說:“我昨天晚上就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好了,可來時還是忘了帶一個飯勺……”一句話把大家逗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