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2)

“先帝奮我大秦宗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胡海念著自己的忽悠辭,一個勁兒地告訴自己不要心虛——引用,隻是引用一下,不算抄襲,真的不算。

“六王畢,四海一,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朕之長兄,文治武功,深得父皇嘉許,飽受臣民愛戴。父皇在時,猶念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奈江山之大,百廢待興,縱有雄心壯誌而不得身體力行。長兄仁孝勇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身先士卒,秉承父皇意誌,拒守北疆數年,不料竟為胡人所害。悲訊南傳,先帝自是而病,一朝殯天。”

胡海念到這裏,心虛得不行。就這種抄襲的程度,要是放在後世,不得被罵成什麼樣子!

“朕資質愚駑,仰賴先帝蔭庇於盛世,不求聞達於天下。怎料世事無常,先帝崩於東巡之途,長兄身殞北疆沙場。朕受任於危難之際,承祖宗基業,謀大秦宏圖。在其位謀其政,朕深知德行不及先帝、長兄,故日夜惶恐,苦讀詩書,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於國無愧。朕讀我大秦國史,體悟興替奧妙。讀至商君新政,頗有體會。正所謂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因地製宜、揚長避短,循時勢而為政,方能興我大秦。”

“商君之法於我大秦,如水之於魚、土之於木,根基也。故朕以為,商君之法不可廢。然時移事易,商君之法雖好,終有無法預見之事。朕思量再三,莫若以商君之法為本,再依時勢製定適當律令,以保證商君之法可千秋萬代而行之。於此考量,朕決意與群臣共商大計,以繼先皇之遺誌,振我大秦之雄風。”

說這麼多,胡海其實就像說兩件事:一個是扶蘇是戰死不是被逼死,一個是要在商君之法之外添幾條兒法令。不過朝堂之上,不能說得太赤裸,還得說得很好聽。於是乎,胡海把後來經常用的“引用”手段使了出來。

不得不說,名家就是名家,寫的東西不論在什麼時候拿出來都是精品。這滿朝文武半晌了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胡海心虛地清了清嗓子,開口道:“諸位愛卿可有意見?”

“陛下的意思,是保留商君之法,再添晉賞條例?”底下反應過來的一個大臣站出來問道。

“然。”

底下的大臣們開始思考。之前皇帝下旨晉升一個廚子,他們最惶恐的莫過於這個動作背後的深意。自穆公以來,大秦一向以軍功封官進爵,現在朝堂上站著的,多半是承襲自家老祖宗用性命換來的榮耀。前日皇帝陛下的動作,著實給他們嚇得不行,以為此舉是為廢除軍功爵製打前站。現在聽皇帝的意思,商君之法依舊保留,隻在其外添條例,對自己跟自己的後人好像沒什麼的壞處。

當然也有人想到,如若因此晉升一大批人,榮寵有限而爭寵者眾,自己莫不是又要吃虧?可是轉念一想,現在戰事愈發地少,自己是承襲祖宗的官爵,自己兒子承襲自己的官爵,可是自己不隻一個兒子啊!除了襲爵位的,剩下的兒子怎麼辦?喝西北風?皇帝陛下此舉,雖說可能壓縮他們這幫靠軍功上位的老家夥的利益空間,但怎麼說也不會太過分;但是若能給自己的子子孫孫多謀求一條出路,不得不說是一件大好事。

不管是腦子笨的想不到這點,還是通透的看清楚胡海這個法子利大於弊,文武百官總算是鬆了口。胡海見百官沒有意見,於是拋出了今天的重磅炸彈。

“李斯。”

“臣在。”李斯原本還在繼續演木頭人,不料皇帝陛下突然點了自己的名字,連忙出列。

“愛卿今年七十了吧?”

“七十二。”

“愛卿為我大秦趨馳半生,功勳卓著,堪比我大秦之薑子牙也。”

“臣惶恐!”李斯一聽皇帝這話頭,明裏是稱讚自己,但是怎麼聽怎麼紮心,連忙跪下。

“愛卿平身。”胡海沒有為難他的意思,也不願意折騰一個七十多的老人又跪又拜的,緊接著說到:“朕有意成立宗學,收朕之子侄入學,師從賢達而受業。朕思量再三,若說起德才兼備、資曆深厚者,在場諸位莫過於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