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用了整整兩天時間,才算是把紀檢律給琢磨透。胡海的紀檢律裏頭處處是坑,要是個糊塗的來看這個律令,還真繞不明白其中的門門道道。旁的不說,就說紀檢院瀆職量刑一部分,蕭何可是研究了大半天才看明白。看明白之前,隻覺著繁瑣得不得了;看明白之後,蕭何隻覺著自己一開始真的是傻透頂。
說白了,就一句話,紀檢院怎麼坑人,皇帝就怎麼辦紀檢院。
三日期限很快就到,蕭院長終於站到了朝堂之上。底下大臣一聽這紀檢律裏頭的各種量刑,尤其是“反彈”式的量刑方法,都有點兒蒙圈。不過蕭何提前準備可不是白準備的,隻用了簡單的幾個例子,便很順利地讓朝臣明白了這是個什麼玩意兒。
於是朝臣都有點兒感慨,這蕭何,真不是個一般人。
可惜了,皇帝不讓他參與朝政。
蕭何講完紀檢律,便老老實實回到自己的席位上貓好。原想著一下朝,回到紀檢院等著,有人舉報就辦事,沒人上門就下班兒,沒想到突然聽到皇帝點自己的名兒。蕭何屁股還沒坐熱乎,連忙再度出列。
“朕賜你大寶劍,替天子內斬奸佞,外斬權豎。朕許紀檢院先斬後奏之權,凡須當機立斷者,全權便宜行事。”
瞬間,整個朝堂都炸了。
乖乖,先斬後奏?!
朝臣是沒想到皇帝陛下對限製權貴有著這麼堅定的決心,蕭何則徹底被雷了個外焦裏嫩。此刻蕭何的腦子裏一片空白,突然想起先前跟曹參的那個賭約。
可是皇帝隨後也正色道:“先斬後奏隻斬不利於國、不忠於君、不勤於事、不善於民者。但凡遵我大秦律法之人,概不在列。”
眾大臣的心總算是稍稍安穩了下來。
多數人認為,還沒活夠,就算沒有這個先斬後奏的紀檢院,自己也犯不上觸犯律法。稍有些心思的人則不敢表現得太明顯,生怕今天就直接成了大寶劍的開刃血祭。
於是本應該引得朝臣強力反彈的先斬後奏授權事件,隻濺起了個水花,便很平淡地揭了過去。這還多虧了馮去疾的“拉家常”。
馮去疾這個人,就好閑著沒事兒跟人聊聊天兒。偏生馮去疾這個人無欲無求十分懂得知足,朝堂之上多數人也信服他,甚至有些人還專門探求了一下為什麼馮右相總是過得很幸福,得出的結論也挺讓人咋舌的——
“我又不幹大逆不道的事情,又不觸犯我大秦律法,又不追求的不到的東西,有事情了忙一忙,沒事情了幹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兒,我為什麼要煩心?”
於是馮去疾這番“無欲則剛”的理論迅速結合著“上蔡侯日子過得很好”的事實,風靡朝堂。一時間,凡是上了年歲的老臣,都有點兒表現出無欲無求的樣子來,看著滿朝的老頭子,竟有種下一秒他們就要升仙了的感覺。
胡海有點兒納悶,果然莊子老子應同屬道家的是嗎?明明說的是無欲則剛,怎麼又變成放浪形骸之外了?
不過馮去疾帶起來的這個趨勢確實讓胡海少了不少煩惱,最近給馮去疾分配的工作量都減少了許多,美其名曰“尊老”。
於是朝堂上新生力量開始苦不堪言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各個老大人手底下辦事兒的年輕人。說起來這些人也都有四五十歲了,不過比起那些動輒七八十的老臣,還真是年輕人。
胡海給朝堂上設定的狀態,是一個老人手底下帶著幾個新生的骨幹,至於多少權看老人所在的官職工作量的多少。老人再有經驗,終究心力不支;年輕人再年富力強,終究還得積累點兒經驗。於是以老帶新的模式就在胡海高強度的工作安排之下誕生了。
老人很歡迎這種模式,一來能提升自己的身價,二來自己也樂得清閑。被重點培養的年輕人也沒什麼別的意見,就是皇帝陛下別總往下加大工作強度就好。
可是胡海並不是個能充分響應屬下心意的領導。也是逆境當中出人才,胡海還真發現了幾個出類拔萃的出來。隨著一眾人才的出現,胡海一開始廢除丞相、改設部門的想法,愈發地具體了起來。
胡海計劃,除了主持朝廷日常運作的秘書府、主管宣傳和教育的宣教司、主管官員紀律檢查的紀檢院之外,在士農工商等領域都設置專門的部門。這個計劃胡海跟馮去疾提過一次,馮去疾認為很好,比現在交叉管理的模式要強許多。